李坤 付松
貴州改革發展路在哪里?從何而來?穿行貴州山山水水,歷史會告訴未來。
2013年12月5日,杭瑞高速大興至思南段高速公路全線通車試運行。
從畢節到遵義、銅仁三個革命老區,從烏蒙山區到武陵山區兩個集中連片貧困山區,杭瑞高速猶如一條玉帶穿行其間,成為貴州通往湖南的第二條高速公路通道。
這個時刻,會讓人不禁想起關于貴州交通的一些歷史碎片:
“自漢江買舟入黔,高山萬仞,浚水千灘,洶涌之聲不絕于耳,扁舟逆流,兩次斷纜,無限艱辛,備極驚駭,頗動思歸之念……”這是160多年前的清代,長白人常恩受命安順府知府首次入黔后給京中友人的一封信。
那是山花爛漫的春天,常恩帶著家丁,從京城出發,經湖南沅水乘舟進入貴州舞陽河,抵鎮遠,再從陸路到達安順,歷時兩個多月,舟車勞頓,讓常恩無心欣賞貴州沿途秀美的風景。
一條現實的路,讓人向往。
一條歷史的路,引人深思。
同樣,貴州改革發展路在哪里?從何而來?穿行貴州山山水水,歷史會告訴未來。
出發,因為山在那里
貴州多山。山連山,山擁山。
貴州改革,恰如山的風骨,鑄造著山的堅韌,彰顯著山的氣魄。
這是改革精神的歷久淬煉,是改革步伐的恒久動力——
從頂云公社敢為人先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責任制,到湄潭、金沙“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制度改革模式;
從建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到推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的安順試驗區;
從“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兩大主戰略的制定到“5個100”工程的實施;
從獲得國家層面支持的“國發2號文件”出臺到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貴安新區;
從貴陽綜合保稅區的成立到加入長江經濟帶;
……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
從弘揚“開放創新、團結奮進”的貴州時代精神到“十破十立”,解放思想的風雷在黔中大地激蕩。敢“破”敢“立”,一串串節節攀升的數字讓人怦然心動:近三年來,貴州經濟增速2011年15%,全國第三;2012年13.6%,全國第二;2013年前三季度,12.6%,全國第一。
2010年7月20日,貴州省《關于貫徹落實〈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實施意見》正式出臺,標志著貴州干部人事工作向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邁進了有力一步。
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平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全省上下,廣大黨員干部“五加二”、“白加黑”,營造“干”字當頭的干事創業氛圍,倡導“苦”字在前的優良風氣,樹立“敢”字為先的開拓精神,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
這是改革深化的自覺行動,是首創精神的守正出奇——
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
2001年,余慶縣首倡“四在農家”創建活動。10余年來,貴州廣大農村已是舊貌換新顏——樓高了,路通了,民富了,村美了,人笑了。
1.6萬個創建點,覆蓋9000多個村,受益群眾1500多萬人,如今“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在貴州大地風起云涌,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遵義,一片紅色傳奇的土地。
而今,這座城市又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轉折之城”煥發出新一輪生機與活力。
這種變化,源于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帶來的嶄新氣象。
2001年發端,2008年形成,2012年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一場場精彩的嬗變正在紅色遵義鋪展開來。
放膽一試,勇于探索,尊重首創,必將迎來豐碩的改革成果。
新型社區管理的“貴陽經驗”;
社會風險評估的“銅仁經驗”;
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的“余慶經驗”;
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的“陽光工程”;
……
從烏蒙山麓到大婁山腹地,從武陵山下到苗嶺侗鄉,改革的熱潮在涌動,改革的共識在凝聚。
在艱苦的過程中,貴州人從未停止改革進取的步伐,是因為他們知道:山在那里。
出口,遵循水的流徑
莽莽烏蒙山深處,一汪清泉從海拔2260米的石缸洞汩汩流淌。
這是位于威寧自治縣鹽倉鎮境內長江南岸最大支流烏江的源頭。千百年來,她匯涓涓之細流,一路奔騰不息,橫貫貴州東西,匯于長江浩蕩而去……
山因水而靈,水因山而秀。35年來,貴州改革正如烏江之水,永不停息,銳不可當。
這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實踐——
每天賣出130萬瓶辣椒醬,年產值33.7億元、納稅達4.3億元,產品銷往五大洲50多個國家。十多年前,誰也沒想到貴陽龍洞堡的一家涼粉小店會發展壯大成如今的王牌企業,“老干媽”做到了。
朗瑪信息、百靈制藥、金沙酒業、中天城投……這些和“老干媽”一同沐浴改革春風成長壯大的民營企業不在少數。
從“民營經濟38條”到“三年倍增計劃”,再到“提高民營經濟比重五年行動計劃”,一系列從法律、政策、制度上支持非公經濟的重磅政策先后出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競爭力強的本土型重點民營企業規模不斷壯大,非公經濟的微細胞被激活,為市場主體增添了無限活力。
這是一組激動人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全省市場主體總量達到百萬戶,增幅居全國第一。快速增長的市場主體折射出貴州營商環境正不斷優化。
這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改革實踐——
三年多前,當初有人質疑,貴州“工業強省”戰略會不會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貴州的回答是:關鍵問題是搞什么樣的工業,怎么搞工業。
貴州的自信是:應該搞工業、有條件搞工業、也完全能夠把工業搞上去。
貴州的路徑是:堅持走生態文明引領工業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優化升級,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先后在貴州啟動建設數據中心,富士康在貴州建立第四代綠色產業園,中關村貴陽科技園誕生……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項目入駐貴州,為貴州新型工業化發展豎起了綠色標桿。
這是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改革實踐——
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從泛北部灣到成渝高新產業區,從北京到臺灣,大規模、高密度走出去,找項目、交朋友、聚人氣、強動力,形成了極具投資吸引力的“強磁場”。
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像尊重老師一樣尊重老總——貴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說:如果一些企業家錯過了30年前廣東的發展機遇,今天一定不能錯過貴州。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貴州不失時機搭建對外開放的平臺、捕捉機遇,贏得主動。
開放——改革——發展,看似一個線性發展邏輯,在“貴州模式”的現實演繹中卻連接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
這是文化自覺自信的改革實踐——
這是貴州文化體制改革的清晰線路圖:2006年啟動、2008年加速推進、2010年全面鋪開。
一張亮麗的“多彩貴州”名片,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給世界一個全新的貴州形象——貴州原生態,但不蒙昧原始;貴州山高水長,但不封閉自卑。
一批獨特的文藝精品,傳遞了貴州精神和貴州正能量——《奢香夫人》、《幸存日》等20多部“貴州制造”影視劇頻頻亮相央視和多家省級衛視。
一次大膽的轉型突圍,讓貴州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省屬出版、演藝、廣電、期刊、報業五大集團公司在2011年完成轉企改制;省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一張網”,城鎮有線電視用戶的數字化率超過70%。
一項服務民生的惠民工程,讓群眾共享文化“大餐”——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的貴州數字圖書館,相當于1350萬冊圖書資料供公眾網上免費閱讀。
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實踐——
2009年,貴州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銜接試點;
2010年,貴州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危房改造;
2011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實現村衛生室全覆蓋;
2012年,貴州啟動實施了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計劃到2020年將200萬居住在不具備生活條件地方的貧困群眾實施移民搬遷;
2013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建成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實施教育“9+3”計劃,教育經費遠超國家規定標準……
從草海之濱到烏江之畔,從南北盤江到清水江邊,改革的實踐在升華,改革的成果在閃光。
遵循規律,水流千里,終歸大海。
路遠,行且堅毅
35年,只是貴州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改革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貴州的歷史軌跡。
但貴州有更清醒的認識:雖然我們的成就巨大,然而問題也還不少。
有些問題,是歷史留下的“欠賬”,需要及時彌補——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貧困人口多,人均GDP僅有上海的五分之一,2020年同步小康的任務十分艱巨!
有些問題,是伴隨國際國內環境出現的新問題,需要及時加以解決——經濟發展下行的壓力在增大,資源環境約束壓力在增大,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在增大!
有些問題,是改革難度較大,不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仍然滯后于發展,一些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有些問題,與市場經濟沒有必然聯系,但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干部隊伍中“慵懶慢浮貪”特別是“慢”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還需要下大力氣深刻剖析、深入整改。
還有些問題,值得深思,需要刨根問底——被稱為“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第一鄉”的關嶺縣頂云鄉,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4090元,發展水平落后于全縣、全市!
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破解的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一語破的:“對于貴州來說,經濟發展滯后,根本上是改革開放的滯后;發展上的差距,主要是改革開放上的差距。”
一個僅有800萬人口的以色列為何創造了世界高科技新興企業密度最高、最繁榮興盛的國家,甚至超越了日本、加拿大、印度和中國?以色列前總理西蒙·佩雷斯給出的答案是:“最謹慎的方式就是放膽一試!”
改革新征程,貴州需要“放膽一試”。
改革新征程,貴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013年,注定是中國一個不平凡的時間節點,永遠定格在歷史的坐標上。
11月12日,為期四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北京成為世界聚光燈的焦點。
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迎來又一個里程碑時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獲得一致通過。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
《決定》回答:我們從改革開放的歷史中走來,我們要為實現美麗的中國夢而去。
這是一張清晰的改革圖景——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2013年12月,中共貴州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貴州省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貴州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
“開放倒逼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稅制改革”、“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份“黔味”十足的《實施意見》中頻繁出現的“改革”,字里行間透露出貴州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決心。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所言:“其實人和樹是一樣的,它越是向往高處溫暖而光明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濕的土地。”
2014年,中國迎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貴州改革向縱深推進。
改革新起點,貴州既要“轉”,又要“趕”,更要“改”。
改革新起點,貴州既要“考試合格”,更要協力爭先。
這是六年后的貴州新高度——到2020年,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達到50%;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
這是35年后的貴州新圖景——到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
立足新起點,貴州繼往開來、奮力前行。
邁向新征程,貴州步伐穩健、行且堅毅。(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