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
銅仁市碧江區搶抓機遇、抓近謀遠,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嘗試,加快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城鄉生態環境改善明顯。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著重提出要“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明確了“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四項重點改革任務,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再次成為亮點、焦點。
近年來,銅仁市碧江區搶抓機遇、抓近謀遠,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嘗試,以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為著力點,加快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城鄉生態環境改善明顯,先后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市、全國文明村鎮、全省園林城市、全省文明城市”等多項殊榮。
立足優勢 科學定位
碧江區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處武陵山脈中部,素有“黔東明珠”、“黔東門戶”之稱,是銅仁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區位優勢明顯。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沅江水系,有8條河道流域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錦江河流水質達Ⅱ級以上;全區森林覆蓋率為57.2%,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4平方米,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46天,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生態環境良好。
保護和發揮好這些優勢,是碧江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此,碧江區確立了“一年全面起步,兩年形成規模,三年大見成效”的基本思路,堅持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將生態建設貫穿于全區“三化同步,一業振興”的發展戰略全局,大力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示范村”,精心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
2012年,碧江區和平鄉、壩黃鎮被省環保廳命名為農村環境生態示范鄉鎮;壩黃鎮龍井村、桐木坪鄉卜口村、漾頭鎮九龍村、瓦屋鄉客蘭寨村被命名為農村環境生態示范村。2013年,碧江區又申報了4個省級生態鄉、鎮,4個生態村和7個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項目。
搶抓機遇 基礎先行
碧江區充分利用和發揮自然環境優勢,搶抓國發[2012]2號文件、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規劃等一系列發展機遇,堅持基礎先行,累計投資3.8億元用于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了全區重點污染企業的污染治理設施,采用先進的治理工藝和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工業“三廢”治理水平,確保“三廢”達標排放。
早在2003年,碧江區就建設了處理能力達300噸/日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2008年,處理能力達5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同時,還建設了服務全市的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啟動了城市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并推進環衛基礎設施向鄉鎮延伸,加大農村垃圾收集處理力度,制定了環境衛生保潔制度,落實環境衛生的長效管理,全區實現村村配有保潔員,村村設置垃圾箱,戶戶配備垃圾桶,各行政村建有垃圾中轉站對生活垃圾進行有效處理。
此外,碧江區按照“武陵之都、仁義之城”的定位,以“路網先行、項目跟進、產業配套、產城一體”的思路,建設集新型工業、現代物流、商業貿易、人居休閑于一體的宜業城區。完成了城區主干道、銅仁至大興快速路綠化工程,實施了城區錦江兩岸房屋立面改造、錦江沿岸人行步道、文筆峰和架梁山山體公園、三江公園、鷺鷥巖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工程項目。同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任務,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統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集中建房、農村“一事一議”項目等工作,大力構建生態宜居美好幸福新家園。
強化整治 保護生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做好環境控制,碧江區在項目管理、治污減排、節能降耗,重點部位監測等方面狠下功夫。
工業方面,堅持規劃先行,招商引資項目必須符合工業區的環境規劃,在建設項目上實行嚴格的環保前置審批和落實“三同時”等措施,禁止在錦江干流審批新建化工廠、造紙廠等重污染工業項目;扎實推進責任減排,依法完成銅仁市白水泥廠、浙峰水泥廠、銅仁市造紙廠等結構減排關停項目;環保局加大環境監察力度,做好排污許可證的核查、發放、年檢,實行企業排放污染物實時監控。
農業方面,做好產業規劃,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對禁建區內養豬場全部在規定時間內予以搬遷、關閉、拆除;抓好新農村能源建設,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0萬口,使全區的畜禽糞便和生活污水得到進一步有效處理;加強種植業污染整治,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建設為載體,百名農技人員進村入戶加強對農戶的培訓和指導,提高農民對濫施化肥、農藥危害性的認識,開展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等高效施肥技術,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與此同時,碧江區始終把加強水環境整治、抓好飲用水源保護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項目。加強錦江流域環境整治行動,制定出臺了《飲用水源保護實施方案》,開展城區及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區專項整治,使錦江流域和飲用水源區水質監測達標率達99%。
綠色產業 發展經濟
保護生態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可持續地發展,離開了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向綠色化、生態化轉型,才能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
近年來,碧江區緊緊依托自身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和高效循環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綜合提升。
錦江是碧江人民的母親河,碧江區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加強水資源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大力實施錦江綜合治理工程,積極開展流域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等,有效保護和改善錦江河生態環境,為碧江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2010年以來,碧江區通過招商方式實施錦江水位提升工程,政府投資實施“夢幻錦江”燈光一期工程,把夜晚的錦江裝扮得如夢如幻。同時,沿江棧道一期、二期工程相繼建成,市民漫步在錦江河畔,棧道蜿蜒、綠樹遮陰,深切感受到這項親水工程帶來的實惠。
2013年,碧江區舉全區之力,啟動實施了錦江污染綜合整治工作。通過對錦江河兩岸的排污口進行排查和前期整治,主城區沿岸排污口數量由63個縮減至40個。2013年9月,又啟動實施“夢幻錦江”景區規劃建設工作,按照“依托梵凈山,突出錦江水,建設山水相融、人景和諧、城景一體”的旅游開發思路,加快推進錦江旅游開發,把“夢幻錦江”打造成國家5A級精品旅游景區,使其形成“梵天凈土禮佛、百里錦江親水”的佛教文化與生態文化融合的旅游精品線,使“夢幻錦江”景區成為聚集人氣的城市旅游品牌,提升銅仁城市的整體品質和景區核心競爭力。
同時,大力打造和平、壩黃兩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集中流轉土地,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引進錦江綠色生態蔬菜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黔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中冠油茶公司、貴州華力農化公司等公司入駐發展蔬菜產業,園區發展初具規模。
2012年,國家級龍頭企業四川鐵騎力士集團入駐和平農業園區。采用種養立體循環一體化生產模式,從美國引進國際領先的豬舍技術設計,采取水泡糞處理方法,把園區內生豬養殖基地排出的糞便,以及種植業產生的秸稈、邊皮菜葉有機廢料進行無害化處理,產生出有機肥作為園區蔬菜基地肥源,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采用生態環保的平衡配方施肥、節本增效農藥等技術,通過協調種植業與畜牧業的平衡發展,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可持續性。目前,錦江綠色生態蔬菜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梵州綠”牌蔬菜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認定面積1200畝。
2013年10月18日,貴州最大的水培蔬菜廠——銅仁御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建成的70畝水培蔬菜正式走上市民的餐桌。預計到2015年,公司將建成1000畝現代高效農業“蔬菜綠色工廠”基地,年產綠色蔬菜、有機蔬菜、保健蔬菜70萬公斤,成為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精品示范基地,使碧江區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達到進一步融合,助推縣域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作者系中共銅仁市碧江區委副書記、區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