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媛
“小小的手掌,大大的力量。”用這句歌詞形容林威再合適不過。51歲的她,身材瘦小,體重還不到45公斤。可是,這嬌小的身軀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跋山涉水,勘探了無數條河流;披星戴月,長期駐扎在工地一線;日耕夜作,肩負著多項工程設計。
林威是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從業30多年來,她一直很忙,忙著學習,忙著工作,忙著前進。她說,支撐著自己的是一個信念——“不要被淘汰”。
一顆不服輸的心
1981年,林威參加青年工人招工考試,成為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野外物探隊的一名工人。沒有學歷、沒有技術的她,有著很強的危機感,心里總想著不能掉隊,因此,艱苦的環境、高強度的工作并沒有讓她止步。可是,專業知識的缺乏讓她倍感壓力。1983年,她放下工作,進入貴州省水利水電學校進行業務知識學習。
三年之后,林威回到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設計室里除了她是中專生,其余都是大學生。
“在水利水電設計這種高技術含量的行業里,中專生很難生存下去。”林威說,自己的起點低,最擔心的就是被單位淘汰。
“為了不被淘汰,你就必須保持一顆不能被淘汰的心。”這位不服輸的中專生,把“多學多干”作為自己不被淘汰的法寶。短短幾年,她讀了20多本壩工方面的書,每年休息的時間只有春節的5天的假期,其他節假日,她要么在辦公室加班,要么在工地指揮,要么在野外勘探。
1994年夏天,雷公灘電站負責人退休,林威接手了未完成的工作。不巧的是,項目進行期間,她身體不適,必須放下工作接受手術。
術后康復期的第七天,她向醫生提出回家休養。她說:“感覺心里似乎被什么堵住了,設計圖的線條一遍遍在腦海里盤旋,在病房里呆著難受。”
“你的血壓太低,如果回家,必須要靜養,體力、腦力勞動都要盡量避免。”醫生反復叮囑。
回家后,林威迫不及待地打開自己未完成的設計圖,拿起筆便開始勾勾畫畫。只要動作幅度稍大,傷口就會有種被撕裂的痛。為了防止傷口惡化、減輕疼痛,她用自制的帶子將腰部裹得嚴嚴實實。
一手捂傷口,一手畫圖,是她堅持了15天的動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雷公灘電站項目獲得貴州省第十次優秀工程設計三等獎。
成績與付出是分不開的。為了在設計院“不被淘汰”,加班成了她的家常便飯。“怎么這么忙?早點回去休息吧!”同事們一看到她,就忍不住想叮囑她多注意身體。
女兒上初中時,一放學就往林威辦公室跑。母女兩人一起在辦公室吃飯。吃完飯,就著同一盞燈,媽媽畫設計圖,女兒寫作業。
女兒擔心她的身體,不允許她加班太晚。在女兒的“管制”下,林威只能在11點半左右回家。可是,就算躺在床上,她還是不肯放過自己,總要把設計方案在腦子里過上幾遍才肯入睡。
一年365天中,她有70多天在外出差,有時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正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憑著數十年的勤奮和付出,林威從一名中專生,成長為水利水電勘測行業的高級工程師。
一個不怕苦的人
1997年,林威接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獨立負責設計的項目——羅甸石門坎電站。
勘探隊一行八個人,她是唯一的女性。
驅車前往目的地的路上,道路崎嶇不平,兩旁是蜿蜒的山峰,長長的彎道一個接著一個,身體再好的人也招架不住。林威暈車嚴重,同事幫著她舉了一路的吊瓶。
折騰了一天之后,勘探隊終于抵達目的地。一下車,泥結石路面上的灰塵迎面撲來,大家趕緊用手捂住眼睛,頭發和衣服上全是厚厚的灰。
說到食宿,條件的艱苦讓人難以想象。在勘測現場,大家喝的是村民自家存的雨水,水面上橫七豎八地飄浮著小蟲,用水瓢刮開之后才能舀到下面綠色的水。這是村里唯一的飲用水。
晚上,大家將稻草隨意地鋪在石板上,作為休息之地。睡覺的時候,勘探隊的隊員們不得不忍受石板下豬圈熏人的氣味和豬的嘈雜叫聲。沒幾天,隊員們身上都長了虱子,頭發臟得結成了一團。
在城里長大的林威從沒受過這樣的苦。作為隊里唯一的女性,她要忍受更多的不便,“有時候連水都不敢喝”。
條件差,生活苦,林威不怕。在之后的工作中,她遇到過更差的情況,卻從沒有退縮過。有時,她要沿著管道徒步攀爬;有時,她要跑遍周邊的鄉鎮;有時,她還得到高空中、陡坡上探個究竟。
2005年,在三岔灣電站的勘測現場,管道邊坡又陡又滑,根本站不住腳。林威把粗粗的安全繩纏在腰上,借著男同事的肩膀,先爬上斜坡的一端,再手腳并用,一步一步地攀上57度傾斜、300米高的管槽。
在斜坡上下攀爬一次得花40分鐘,她每周去一次,這樣的工作狀態持續了差不多兩年。
“工作不分性別。”她就是這樣的女子,不服輸,不怕苦,穿梭在黔山秀水之間,尋獲快樂。“做這項工作特別有成就感,當我看到自己設計的圖變成實物,那種感覺無法形容。”林威說。
隨著國家對貴州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林威的工作變得更加忙碌。
“貴州水利的春天來了,我的春天也來了。”林威說,貴州水利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自己要更加努力,建好水利工程是她的責任。
一位讓女兒驕傲的母親
林威的辦公室桌上堆著厚厚的材料,密密麻麻的數字和表格特別引人注目。最外面的那張表上有一些用紅筆勾出的重要數據,筆跡尚未干透。
一口氣開四個會,吃完飯回到現場,再趕回來寫材料,一干就干到深夜。這是她的工作常態。
對于媽媽的執著,女兒陳琳直呼“拿她沒辦法”。從她記事起,媽媽一直都在忙工作,不顧身體,勸也勸不聽,拉也拉不住。不僅如此,工作內外的事情,林威都非常認真,甚至有點固執。
汶川地震的第三天,林威和同學相約去省醫獻血站獻血。排隊一小時后,她被告知,45公斤以上的女性才能獻血。陳琳查了資料,耐心地勸她放棄,而且要多注意保養身體。
可是,林威不服氣。“為什么我就不能獻血?前面有幾個比我還瘦的人,他們為什么可以?”隔了兩天,不甘心的林威跑到噴水池,在移動獻血大巴車上,她向工作人員表達了自己獻血的強烈愿望,結果再次因為體重的原因被“拒之門外”。
兩次獻血失敗的林威仍然不罷休,還讓女兒在網上查查有沒有獻血成功的案例。陳琳沒轍了,只能滿足她的要求。
“有時候感到挺無奈的,她不聽勸,沒人管得住。”話雖如此,陳琳卻很佩服媽媽。“她那么執著,是因為有責任感。”
這些年來,林威參與了貴州省大型夾巖水利工程、蒙江流域冗各電站、三叉灣電站、石阡花山水庫、興仁尖山水庫等大中型、小型等80余項工程設計工作,先后八次獲得貴州省優秀工程設計獎、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獎狀獎杯放滿了柜子,隔一段時間,陳琳就會細心地整理一次。
在她心中,媽媽就是榜樣。
2013年,林威獲得“貴州省直機關先進工作者”稱號,陳琳告訴她:“媽媽,我以你為榮。”(責任編輯/姚 遠)
對話林威
記 者:從中專生到高級工程師,你認為是什么促使你不斷進步?
林 威:一是不認輸,二是心存感恩。我認為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能吃苦,這是前提條件,作為女性,千萬不能嬌氣,不然會誤事;其次就是要有責任心,盡一切可能避免差錯,這樣才能減少損失;最后就是要將別人對你的幫助和肯定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時刻報以感恩之心。
記 者:這么多年來,從事這份工作,你有什么特殊的體會?
林 威:這份工作與大自然很貼近,勘測現場的泥土香味兒是一種特殊的味道,也是職業給我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