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程
出差結束,我從賓館雇了輛車去機場。司機五十來歲,穿著深藍色套裝,戴著白色藍檐兒帽子和白色手套,顯得很職業。他接過我的行李放在后備廂,然后坐進駕駛位子,摘下帽子,隨手扔在前面,發動了車子,動作里沒有賓館司機常見的禮貌謙和,透著不耐煩。
車子駛穩,我們開始聊天。經過攀談了解到,他的不耐煩源于對工作的不喜歡。他說,要不是沒有辦法,誰這么大歲數還來干這活兒。閑聊中得知,他的職場經歷真豐富:當兵回來后做過射擊教練,做過卡車試車員,去山區給東風卡車測試輪胎;還玩過水上飛機,設計的小飛機是當時水平最高的;也和朋友做過多次生意,幾起幾落。
最后,他拍著方向盤感慨:“咳,年輕時不懂事,興趣廣泛,不定性,這個也愛好,那個也喜歡,最后哪個也沒干成。當年一起當射擊教練的,如今在做專業教練;一起玩水上飛機的,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一起做生意的,已經建了好幾個廠。自己呢,一事無成,就在老家賺了個倉庫,里面塞著兩架小飛機,時間一長,銹成了廢銅爛鐵。這些年一直晃晃悠悠,現在老父親快八十歲需要人養,自己也五十來歲,老無所依,只能出來開出租車。”
作為職業規劃師,我十分理解他的處境。
生涯發展理論認為,人的生涯劃分為成長期、探索朝、建立期、維持期、退出期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核心任務,上一個階段的任務沒有完成,角色沒有扮演好,必然影響下一階段的生活。
這個司機,在職業生涯探索期太久,始終沒有清晰的職業定位,根本沒有進入建立期。同樣的年齡,別人只要維持自己的工作就好,而他始終沒確定該干什么,沒有自己的專業。
上一階段欠的債,下一階段總要還,剩男剩女的家里比較著急也是這個道理,該結婚的時候不結婚,生涯任務就落空。
第二個故事有關一個女孩,二十七八歲,做行政。她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一段時間,攢點兒錢便辭職,拎起背包去旅行。旅行膩了,再回來找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再辭職去旅行,自我而瀟灑。一次閑聊,職業規劃師問她一個問題:30歲之后你該怎樣生活?她現在還年輕,很容易謀得一份做行政的工作。而行政是一份專業性很弱的工作,剛畢業的孩子都能做,待她過了30歲,恐怕很難跟粉嫩的小孩兒競爭。即使她競爭得過,行政職位的待遇,或許也滿足不了她那時的生活需求。
其實,背包客最佳的狀態是通過旅行,建立自己的職業和謀生能力,比如給雜志寫專欄,給畫報拍照片,組團給其他旅行者做導游。否則,將荒廢建立專業能力的時光,把歲月蹉跎在風景里。人的生涯是連續的,這段過于瀟灑,下段就得更多付出。
工作,實質是一種交換關系。我們付出專業能力,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支付相應的薪水和待遇。要想過得比較好,我們就得讓自己更專業。所以,在企業里做行政的,做助理的,轉去HR會更好,因為比較行政和助理,HR是更專業的工作。而打工的,做保安和建筑小工就不如去做裝修、做廚師,因為后者更專業,隨著經驗的累積,未來“錢”景更美好。
最后一個故事,有關《水滸傳》。梁山好漢的結局,最好的就是神醫安道全、玉臂匠金大堅、紫髯伯皇甫端、圣手書生蕭讓、鐵叫子樂和、轟天雷凌振。這幾個人最后大都被政府征用,為啥呢?看病、刻字、養馬、寫字、唱歌、做火藥,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手藝人,都有一技之長。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專業人士總能混口飯吃。這給我們職場人士的啟示是,你得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本事,做專做精。
(丁德勝薦自《特別關注》)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