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王太昌
解決問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大多數茶企顯然不敢趟此“渾水”。 借助外力,即資本助力做大茶產業已經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
湯色紅艷,香氣馥郁,滋味醇厚,回味綿長。祁門紅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王昶對祁門紅茶的描述簡明扼要。
事實上,祁門紅茶給茶客的這一印象,時間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與其他歷史名茶一樣,祁門紅茶中間幾番沉浮,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茶葉不再統購統銷,加上國際市場紅茶價格低迷,最終導致祁門紅茶產量和銷量雙雙跌入低谷,陷入有名無市的尷尬。
幾年前,在產業化的背景下,祁門紅茶開始回歸。但時過境遷,祁門紅茶是否能重續輝煌,答案待解。
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王昶,生于安徽祁門縣,從小就與茶結緣,后跟著父親學習茶葉制作。45歲那年,他成為祁門紅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被茶界譽為“當代胡元龍”。
跟《民生周刊》記者談起祁門紅茶,王昶如數家珍。
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以前,祁門當地并不生產紅茶,而是盛產綠茶,制法與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綠”之稱。
1863年前后,祁門人胡元龍,在貴溪開辟荒山5000余畝,興植茶樹。因綠茶銷路不暢,特考察制造紅茶之法,籌集6萬余兩白銀,建設日順茶廠,改制紅茶。后由北平同盛祥茶莊引入北平(現北京),首獲成功。經過不斷改進,1875年終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紅茶,胡云龍也因此成為祁門紅茶創始人。
1915年,祁門紅茶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殊榮讓祁門紅茶香飄五洲,成為歐洲王室、貴族的至愛飲品。此后,祁門紅茶即因“香高、味醇、形美、色艷”四絕馳名于世,與印度的“大吉嶺”紅茶和斯里蘭卡的“烏伐”紅茶齊名,被譽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在王昶看來,祁門紅茶榮譽加身離不開復雜的工藝。正因為繁復,每個制茶師傅只負責一項工作,其初制包括萎凋、揉捻、發酵、烘干等工序,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色,香氣透發,然后文火烘焙至干。
1932年,“當代茶圣”吳覺農應邀出任設在祁門的省立茶業改良場場長。吳覺農就任時,改良場的科研與生產均瀕于停頓。他帶領全場職工,科研、生產很快步入正軌。
在王昶看來,吳覺農在祁門所做的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是首倡成立茶葉運銷合作組織,應對茶葉產銷體制不健全等問題,這對于祁門茶業發展至關重要。史料記載:合作社于1934年茶季正式啟動營業,吳覺農親自在上海負責銷售,一批生意下來,大獲盈利,茶農大得實惠,踴躍參加合作社。從此,祁門茶葉運銷合作社大發展,最盛時有70余家,社員數千人。
重茶名輕商標
但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茶葉不再統購統銷,以及國際市場紅茶價格低迷,祁門紅茶產銷跌入低谷。特別是2004年,產量由高峰時的3000多噸銳減至不足千噸,輸出量不足全國紅茶輸出量的1%,為歷史最低。
王昶發現,盡管早在上世紀末,茶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和各地茶商謀生發家的一大產業,但真正能將其商標叫得響、打得遠的卻寥寥無幾。“很長一段時間,其實是有名無市。”王昶說。
對此,祁門紅茶協會秘書長吳響雷有同感,他說,盡管當時茶企不少,但缺少知名品牌,市場也不規范。事實上,這也曾是一些歷史名茶的共性。茶葉包裝上著重突出茶名,企業商標則很不顯眼。
“這種背景下,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自然不利于做大做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尚本清向《民生周刊》記者表示。
幾十、數百甚至上千家茶葉企業經營同一名茶,如果控制不好,很有可能傷害歷史名茶的形象。”和君咨詢茶事業部總經理蔣同認為,茶企絕大部分規模較小,重茶名輕商標,依托十大名茶的知名度可以較好地實現短期效益,但不利于長遠發展,往往做不大。
吳響雷說,茶產業雖然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其勞動強度較大,收益不高,在茶葉生產效益較高期過后,青壯年茶農均外出務工,嚴重影響茶葉的生產。
據悉,祁門地處皖南山區,全縣人口18.6萬,茶農14.77萬,茶園面積16.5萬畝,但城鄉收益的巨大差距使真正的祁門紅茶從業人員并不多。
多重因素疊加,最后成了“墻里開花墻外香”。對此,王昶只能用“尷尬”二字描述。
產業化是出路
作為榮獲世界大獎的茶葉,祁門紅茶有自己的品牌基礎和聲譽,但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當地百姓,從茶葉生產中得到的實惠并不豐厚。
王昶一度非常困惑。因為與祁門紅茶并列十大名茶的歷史名茶大都早已“重續輝煌”。比如最早產業化的安溪鐵觀音,茶產業綜合產值早已過百億元,并涌現出八馬、華祥苑等一批知名品牌,實現了集體繁榮。
需要強調的是,王昶介入祁門紅茶只是10年前的事。1985年,跟隨父親學了多年茶藝的他看準商機,開始獨自“倒騰”茶葉,1993年投資58萬元創辦公司。也就在那時,他開始為祁門紅茶遭受的“冷落”所憂慮。
當時的市場是“綠肥紅瘦”,消費者重綠茶輕紅茶,企業風險巨大。王昶毅然選擇了祁門紅茶,因為他堅信,品質超群的祁門紅茶總會有被人們重新認識、接納直至厚愛的一天。
1997年,祁門茶廠改制重組。受當地政府委托,王昶在祁門紅茶低谷期,承接了由祁門茶廠通過分立、重組、改制的6大公司之一的安徽省祁門紅茶有限責任公司,由此開啟了他的祁門紅茶復興之旅。
為實現祁門紅茶的回歸,祁門縣痛下決心,以政府為主導,行業協會為紐帶、各經營實體為依托,開始實施“祁紅振興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祁門紅茶產業復興大計。
當地甚至成立了祁門紅茶產業發展局,調整優化茶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梳理整合品牌資源,培養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祁門紅茶品質,走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發展之路,全面提升茶產業核心競爭力。
吳響雷表示,逐步推動之下,全縣已培育出了天之紅、祁香、祁眉、一頂天紅等一批在市場上有影響力的品牌。
數據顯示,2013年全縣茶園面積16.5萬畝,茶葉總產量6480噸,茶葉總產值突破5億元,年人均茶葉收入約3390元。有專家表示,這些數據意味著祁門紅茶開始回歸,但要真正復興仍面臨諸多瓶頸。
王昶坦言,要做大祁門紅茶產業,技術和加工生產不是問題,關鍵是市場和品牌,而這正是他的軟肋,也是祁門紅茶面臨的共性問題。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大多數茶企顯然不敢趟此“渾水”。 借助外力,即資本助力做大茶產業已經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
中國社會科學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堯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安溪鐵觀音的繁榮應歸結于“市長領著企業找市場”。
八馬茶業的掌門人王文禮曾說,安溪鐵觀音不缺良好品質,也不缺制作人才,真正缺的是資本。2013年5月,八馬茶業宣布已完成首輪私募股權融資,總投資近1.5億元。如今,多家經營安溪鐵觀音的企業已引入資本,迅速做大做強。
蔣同表示,十大名茶要復興,產業化或許是不錯的路子,而要產業化,則需要摒棄小農思想,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王昶介紹,去年7月已有投資機構進入祁門紅茶有限公司,這給他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