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炳昌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發生著急劇變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多元化思潮的撞擊下,社會上的貧富現象隨之出現,作為一大群體的弱勢群體也隨之呈現于社會大潮之中。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他們的子女在學校也就自然地成為一個小弱勢群體。近年來,盡管各方面的仁善人士給校園弱勢群體在經濟上以大力扶持,使他們不至于遠離校園,但是,由于他們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在心理、行為等方面還是易于出現問題。因此,幫助弱勢群體走出心理弱勢之圈,是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環。
一、校園弱勢群體的心理特征
1.自卑。在弱勢群體的家庭中,由于來自生活各方面的不盡人意,致使家長情緒低落,時常拿孩子出氣,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加上來自人們的誤解和歧視,所以他們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在這種情境下,他們處處感到不如別人、無所作為,甚至悲觀失望、自怨自艾、喪失自信、沉默寡言;遇事往往自愧無能。每當同學之間談及家庭、父母時,他們總是逃避;在校期間害怕老師問及家庭情況。
2.孤僻。他們生活在自我的小天地里,不愿與人交往,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欲望都掩蓋起來;不愿暴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也不愿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所以朋友很少,自我感覺和別的同學不是平等的,拒別人于千里之外。
3.多疑。弱勢學生的心中總有一種被別人嘲笑的感覺。他們怕來自外界的冷嘲熱諷,對別人的談話及別人對自身的評價都十分敏感。因此,對別人缺乏信任,疑心重。
4.冷漠。受自身弱勢的限制,他們往往對來自周圍的評價和幫助理解為在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周圍的人在輕視、傷害自己。久而久之,使周圍同學都與之疏遠,造成了他們人際交往上的障礙。
二、教育關愛弱勢,扶持健康成長
1.加強溝通,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學校教育的長期實踐告訴我們: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取得預期成效。因此,加強弱勢群體學生的教育,教師必須把指導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作為首要的重任。應通過多形式、多渠道溝通聯系,幫助家長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們身心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自覺幫助孩子調節受家庭等諸多方面困擾的不良心理,從而營造良好的家教氛圍,幫助孩子走出心靈的困境。
(1)給孩子適當的關愛。當他們遭受困擾時應及時幫助他們解除,使其恢復自信。(2)要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教育要切合實際,避免過分批評,以免使他們產生羞恥感和自卑感。(3)要指導孩子恰當地表現情緒,使孩子識別情緒體驗。指導他們合理地宣泄情緒,進行自我調節,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促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2.給予關愛和情感補償,培養健康心理。俗話說“師者父母心”,面對弱勢群體學生時,教師應在生活的諸多方面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盡力補償他們失去的親情,使他們不受歧視和冷落,能隨處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溫暖。(1)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的互助,消除其自卑、孤僻感。(2)注意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并創設機會,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培養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性格。例如:適當利用班會課,讓全體同學為班中弱勢同學舉辦“班級同學生日主題班會”。使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來自師生的溫情和呵護,轉化抑郁情緒,與同學之間拉近距離。(3)細心發現他們的特長,加以積極引導,鼓勵其不斷努力,取得成績。當有了興趣愛好,他們便能產生良好的追求目標,定會淡化內心的消極情緒。
3.正視挫折,扶植自信,培養意志。(1)信心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弱勢群體學生的生活不如意,因而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幫助他們樹立對生活的信心。比如,多給他們講解名人故事,如面臨失學挫折而勤奮鉆研成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大文豪高爾基;笑迎挫折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周恩來,身殘志堅的張海迪等。通過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訴他們:卓越人才的成長必先經過意志的艱辛磨練。通過這些名人的事例幫助學生客觀地面對現實,正視挫折。(2)還可舉行“我與名人比童年”“父母與我同齡時”等主題班會活動,在活動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認識,使他們逐步樹立信心,讓學生從中領略人生真諦,從而培養他們奮發向上的個性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總之,對弱勢學生的幫助應注重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盡量在物質上幫其度過難關;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多從心理上予以關注,多加剖析其心理原因;科學關愛,促其健康成長。校園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已經陷入困境,我們亟待解決這樣的心理危機。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幫助他們擺脫困境,盡量給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閃光的童年,讓他們同樣有著對美好的未來的不懈追求。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