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梅 斯圖片說明:香港平機會主席周一岳梅 斯攝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簡稱平機會)是香港政府轄下的獨立法定機構,1996年成立,專責香港的反歧視、促進平等機會等工作。近幾年,平機會因為陸港矛盾而成為香港輿論關注的焦點,今年7月它又宣布為修訂種族歧視條例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咨詢,未來香港本土團體罵內地人等均可能涉及種族歧視。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就部分港人歧視內地人問題專訪了平機會主席周一岳先生。從來沒有接到內地游客的投訴環球時報:把內地游客稱為“蝗蟲”,在您看來是否屬于種族歧視。您怎樣解釋之前提到的“族內歧視”?周一岳:2008年香港通過《種族歧視條例》,當時的討論刻意沒有分開種族內問題,不想挑起太多爭論。稱內地游客為“蝗蟲”,不一定是歧視,只有極少數香港人會這么針對內地游客。目前,我們并沒有法律規管這種行為,但我認為,這是值得警覺的。即使受害人到法院訴訟,因為這屬于中國人內部不同族群,沒有法律保障,很大可能告不贏。再比如稱別人“肥仔”,算歧視嗎?我認為有歧視成分,但從法律上說,無法達到“歧視”標準。我們叫外國人“鬼佬”,叫印度人“阿差”,在背后這么講,未必是歧視,但如果當面講,并煽動其他人歧視他,導致受害者有嚴重的被歧視感受,都很可能被認為是“歧視”。《種族歧視條例》訂明,種族是指個人的種族、膚色、世系、民族或人種。種族群體是指參照上述特征而界定的群體。關于“族內歧視”,我知道澳大利亞有類似規定。香港可以考慮把這方面的內容放在種族歧視條例里。當然,現在爭議性還是很大。環球時報:您上任以來,平機會接到多少內地人對于遭受港人歧視的投訴?周一岳:我們從來沒有接到內地游客的投訴。因為游客在香港就短短幾天,受到委屈,覺得不舒服,一下就過去了。但我們接到過內地游客的查詢,最近5年,來自中國內地游客和新移民的查詢有400宗,這個比例非常低,因為我們每年的總查詢數量達1.6萬多次。一般他們會查詢自己有什么權利,如果遇到離譜、嚴重的行為,比如被人當面罵“蝗蟲”,我們會建議,如果覺得自己沒有錯,可以報警找警察。我們現在的法律,對內地游客是沒有保障的,所以我們提出要不要把這點放入法律。香港大部分人不歧視內地人環球時報:香港針對內地游客的歧視主要有哪些?周一岳:香港大部分人是不歧視內地人的,只是少數人有這種行為。他們希望保全香港的獨特權利,心態上不健康。香港是個國際大都市,我們要有包容心,不僅僅是對內地人,對世界各地的人都要如此。一些市民覺得有的游客在香港的行為,不合乎香港一般的規范。這種情況的確有,我們可以評論這種行為并給予糾正,但是不可以把所有問題都與游客的背景、來源地區相聯系。我經常到內地去,感覺現在內地的大城市,市民遵守紀律的情況越來越好,坐火車、看電影、看體育比賽,都是拿著票排隊按號就座。多年前,我在內地看體育比賽,我的位置被人家坐了,跟他講理都沒用。文明問題是有辦法改變的。中國內地很大,需要時間改變。環球時報:內地游客在香港遇到言行侮辱怎么辦?周一岳:先要確定為什么別人用這種語言,如果是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就要改變;如果沒做錯,要跟他理論。關鍵是看因何而起,就事論事。我們到內地也一樣,我普通話不好,很多規矩搞不明白,就要有禮貌地請教。香港開放個人游之后,兩地民眾之間也有一個磨合的過程。修法樂觀估計起碼兩年環球時報:您認為言論自由和歧視之間的分界何在?平機會如何執法?周一岳:言論自由是說公眾可以自由評論很多事情,比如評論政府,對政策提出不同意見等。你可以反對內地旅客個人游政策,講明白反對理由,比如太多游客來香港,香港沒空間承受等,這不是歧視,這是政府要了解的。但是,不能針對某一些人做不公平的議論。平機會的確是執法機構,我們是獨立的法定機構,不是政府部門。法律賦予我們執法的權力和責任,但是與我們相關的四部法律都是民事法律,沒有像警察那樣抓人的權力。我們可以接受投訴,展開調查,推動調停乃至訴諸法院。香港人大部分習慣有不同的人在我們附近,不同的種族、背景。大部分香港人的家庭也是內地來的,這也是2008年訂立《種族歧視條例》時,政府和立法會認為不需要把族內問題放入法律的原因。現在是少數人有這個問題,我們覺得應該討論一下。環球時報:內地有媒體報道說“香港擬對歧視內地人立法”,目前進展如何?周一岳:這么說是把我們的工作太過簡化了。我在政府工作過很多年,政府不是很容易就決定修改法律的,某些議題爭議性很大,不可能全香港都同意,所以要多花些時間聽。我們把建議交給政府,政府也有自己的分析和認識,很多爭議性的改變都不可能短時間決定。他們要分析、調查、收集資料等等。政府開動修改法律,先交給律政司處理,專家花很多時間研究,然后送到立法會試水,如果反應好,就可以進一步草擬。草擬好送行政會議審查,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再交給負責的政策局,我們這個法律是政制與內地事務局負責,然后把法例帶到立法會。立法會也有一個草案委員會,他們再分析修法的影響,搞公聽會,聽聽不同人士的看法,然后逐條決定。整個程序下來,起碼兩年。我們明年提交政府,所以最樂觀的估計是2017年或2018年才可能修法。而且,我不是這么樂觀,因為政府的議題太多了。但我們不做這個工作,社會不了解種族歧視的最新趨勢,困難會越來越大。我們現在做咨詢,政府有反應,社會有議論,這個問題在社會上重視程度提高,人們明白了什么是歧視,這也是一個公眾教育的過程。雖然修法路還很長,但工作不會浪費的,功不唐捐。▲
環球時報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