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文杰
(廣東海事局 后勤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26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稅務糾紛也隨之增加,而且情況越來越復雜,手段更為隱蔽。而稅務會計是會計中的一個分支,和財務會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可是二者間也存在一定區別。因此,研究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發展和聯系具有現實意義。
各個企業建立出一套財務活動材料,其一就是給外編制的財務提供基本數據,其二就是為稅務會計提供依據。換而言之,就是要站在企業的會計利潤上,分析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如果不存在差異,稅務會計就能夠直接應用財務會計對結果進行核算,從稅務會計的報表上體現出來,如果這兩者存在暫時性或者是永久性的差異,就需要依照相關稅法所規定做必要調整。
因為每一種稅務會計必定會影響到企業財務狀況,并且該影響必定會通過財務體現出來。比如企業的所得稅的會計中,要對時間性的差異進行處理,就必須要設置出遞延稅款,這個科目當成了一項負債體現,或者屬于企業一項資產表示,同時企業所得稅中還會影響到企業現金流量表以及損益表等。
稅務會計原則中,除去不存在的現實成本,遵循歷史現實這一大原則是一直在恪守的,為了與確定性原則相匹配,明確界定稅款的征收以及稅法的嚴肅性.其具備相當的確定性及穩定性;比較而言,財務會計原則中則與此不同,在財務會計中,公允價值的介入一方面保證了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其現實成本的不確定性。
總體來講,稅法對權責發生制持支持態度,同時,為保證其確定性,稅法對權責發生制所帶來的會計估算持保留態度,而會計核算本身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在征收所得稅時,財務會計核算之后,還需經過數據修改才能得到應納稅所得額。
在這一點上,兩者區別顯著,在稅務會計核算中,其遵循相關性原則的目的是匹配政府征稅.具體是指在核算數據時,稅前扣除的費用應該與同期收入具備因果關系,稅務會計在核算所得稅負債時,必須保證稅收的承擔者,也即納稅人當期可扣除的費用,不論是從性質上、還是從根源上,都必須與此納稅人所獲得的收入密切相關:而在財務會計的核算中,相關性原則是指財務會計信息應當與使用者的決策具有緊密聯絡.會計信息能夠為使用人員的決策帶來影響和幫助,兩者具備相關性。
總體資金的基本原則就是配比原則,稅法對配比原則持總體支持態度,對于增值稅這一點,稅法并不支持配比原則,在稅收會計原則與財務會計原則中,配比原則雖然名稱一致.但其具體的內涵以及效用是不一樣的,財務會計的配比原則是指將一段計算時期內的收入與其相關的費用進行配比核算.核算出這一段時期的當期損益,然后依據損益情況來進行稅收后的收益分配。稅務會計的配比原則是指在核算所得稅負債時,在這一時期進行當期扣除,扣除標準是依據稅法,扣除內容包括納稅人在這一時期發生的費用。與財務會計配比原則相比,稅務會計原則還需遵守相關性原則。
在財務會計原則中,實質重于形式是一項很重要的原則,這一原則體現的是靈活性,在費用核算中,企業按照實質的發生來進行,不必完全照搬法規.現實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是僅僅根據其法律形式:相比較而言,稅務會計核算時則不會接受這一原則,法律高于一切,不允許違反.對于任何涉稅事項的確認、計量都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財務會計的謹慎性原則是指企業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預見未來、做出判斷時應當謹慎小心,做出合理的風險評估和收益評估,這一原則并不適用于稅務會計核算,稅法具備確定性,風險估算是不能被承認的,只能交由納稅人自己承擔。謹慎性原則在稅務會計原則與財務會計原則上的差別直接導致稅收費用調整的發生,謹慎性對于財務會計是必要的,但是對于稅務會計來說,它又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這一部分對未來風險的評估導致了收入和費用的不協調,完全依賴于會計人員的預算,無法監控,易產生紕漏,增加國家的風險,且其與稅法確定性的原則相抵觸。
這種方式主要是建立到宏觀的管理理論上,重視二者高度統一。從國際來看,大陸法系許多歸家都使用了這種模式,例如法國、日本以及德國等等,其稅法在會計規范上面,還要對規范會計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這種規范必須要服從稅法,如公司法、商法等等,因為政府較多干預經濟活動,造成經濟業務上缺乏了職業判斷空間,根本不能夠創新會計理論與方法,但是這些國家資本市場也不是多發達,相對而言公司股權結構較為集中與單一,其會計信息就會較多滿足政府與宏觀的管理發展所需,并不是要滿足投資者與債權人等各種相對經濟決策者所需。這種方式不但能夠實現國家的稅收收人,還可以滿足主管部門管理企業所需。
這種方式主要是比較重視兩者的分離,國際上英美法系等各個國家就采用該模式,比如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各個國家。這種模式并不會要求稅法具有指導作用,會計與稅法規范是獨立發展,即使稅法中某規定涉及會計,大多也屬于原則性規定與說明,因為政府并不會干預經濟活動,那么相關人員就具有較大核算業務職業判斷空間,大多會在新型、特殊經濟交易或者事項上進行創新。在這種模式下企業股權被高度分散與多樣化,因此企業核算中就需要強調決策有用,會計規范更加符合投資者與債券人的經濟利益所需,同時還有利于相關經濟進行決策,讓會計處理具有穩健性、實質性以及公允性。
該模式屬于上面兩者模式間,比較重視兩者協調問題。從亞洲來看,日本是該模式最典型代表;采取這種模式就允許稅收與財務規范所存在差異,納稅時就要依據這種差異對稅收規范進行要求與調整。稅務會計的基礎就是財務會計,依照稅收規范要求對結果進行調整。會計準則具備相應法律效力,內容的原則性較多,僅僅補充了證券交易法、商法以及稅法。相對而言,在日本國內證券市場比較發達,可是企業資金來自于國內銀行、集團內部以及國際資金,而國內國民投資并不多。從日本財務報告來看,商法的面向對象是債權人,證券法環境下要面向投資人,在稅法環境下要面向稅務機關,因此企業中會計收益與應稅的收益要始終保持一致,在稅務會計中體現稅法、商法以及證券法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在我們國家,大環境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無論在哪一種會計學科之中,原則都是最基礎、最核心的內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漸漸與世界接軌,我們面臨更大的挑戰與機遇,沒有原則,也就沒有立足點,更不用談經濟的共同發展了。想要尋求共同的發展,原則是必須具備的,我們應該加快腳步,建設更為和諧、更加合理的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原則,學習國際上的原則,嚴格把關,與自己的國情結合,尋求進步,建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一致的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關系。
[1]吳其圓.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與協調路徑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3(23).
[2]朱靜.淺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調[J].中國商貿,2013(18).
[3]史云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發展模式分析[J].現代商業,2013(03).
[4]黃妹金.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與聯系[J].企業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