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偉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 水磨灣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037000)
我國煤礦多采用井工開采方式,危險系數較高,因此生產安全問題歷來受到各煤礦企業的高度重視。 一般來說,可從安全制度、監督機制、管理手段、安全意識等方面來加強對煤礦的安全生產管理。 但它又是個系統而復雜過程,同時牽制于人的行為和物的狀態,唯有通過準確把握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物的狀態、特性,才能從源頭上防患安全事故的發生。
研究人與物的潛在影響對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任何項目的安全管理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和物的狀態。 這是因為:人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對象,其技術水平與心理活動各不相同,如果忽視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時則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 因此在項目設計和施工管理中,應適當考慮人的行為對各類參數設置的影響,以從源頭上控制不安全因素。而物是事故發生的作用對象,本身可作為危險源而存在,具用不安全屬性與危險性特征。可見正確認識物的潛在影響是認識隱患、防范與消除隱患的必要前提。
任何一項安全管理案例都需人的參與及監督,技術人員在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其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到工程建設的安全性。 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工程技術人員應根據施工現場的環境條件。 材料機具勞力的供應情況,緊密結合工程實際,制定出最經濟、最安全的施工方案,編制便于指導施工的施工組織設計(作業指導書)和合理的進度計劃。在施工前進行詳細的安全、技術交底,施工中應經常深入現場,了解和掌握現場施工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施工方案和生產工藝,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作為施工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 要經常深入施工現場進行指導,并結合現在實際,及時調整有關安全技術措施。 在各道工序進行質量驗收時,安全質量一定要擺在首位,因為沒有安全,就無法保證正常的生產,更不要談質量和效益。
對于易發生安全事故的特種設備、 特殊場所和特殊施工工序,除安全管理部門的綜合性檢查外,應組織有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專業性安全檢查。 檢查前應明確檢查重點、檢查手段和檢查方法。 如對電氣焊、起重、運輸車輛、壓力容器、易燃易爆場所、高空作業場所、深坑施工現場和專業安全技術措施等,必須進行全面檢查和驗收。 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處理,以確保安全生產。
物的不安全狀態構成了生產過程中的隱患和危險源,如:設備和裝置的結構不良、零部件磨損和老化以及物的本身所特有的危險因素等,安全管理中,應根據物的狀態和特性,對危險源進行分級管理,如:懸掛標識牌、指明危險性質、危險名稱、專職負責人姓名等,有隱患的及時整改,消除誘發事故的根源,確保生產安全。
井下系統危險辨識是運用系統危險分析手段,全面發覺系統中潛在的各種危險因素,為系統危險控制提供決策和依據。 根據對危險狀況的初步分析,井下作業場所的危險辨識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內容:①全面分析主要災害事故(六關)模式(潛在危險因素、觸發條件及后果等);②系統了解危險源固有危險狀況信息,包括本質安全化狀況及設備、設施、采礦工藝缺陷等;③確定各種危險源被觸發造成事故危險嚴重程度,并估計其發生概率;④確定各種危險源的管理級別。為達到上述目的,要采用統計分析、故障樹分析(FTA)、故障模式及嚴重影響分析(FME-CA)、故障模式影響分析(FMTA)等分析方法,對井下作業面進行危險辨識。
首先,在廣泛收集并消化有關技術資料、與有關員廣泛座談及現場系統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井下危險源劃分結果,將礦山主體生產系統劃分危險源等級,將輔助系統化細化為系統,并根據危險嚴重度分級標準分別確定其危險嚴重度等級。
其次,進行危險因素的系統發掘,這是危險辨識的重點和主要工作內容,目的在于掌握各種危險源的危險發生模式,本質安全化水平,設備、設施、工藝缺陷,作業環境缺陷,危險暴露程度等。實際操作中綜合采用查閱資料,現場調查和向有關人員詢問等方式,并發動崗位工人及技術人員共同發掘有關作業過程中所涉及危險源的危險因素,綜合故障分析(FTA)結果及國內外有關事故案例,較全面地發掘危險源的危險因素,并逐個登記在危險源辨識登記表上,通過對主體生產系統危險源系統辨識,發掘危險發生模式,設備、設施、工藝缺陷,作業環境缺陷、違章幾率等。
井下系統危險控制能力實際反映礦山井下生產安全管理水平。對此,可以建立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即綜合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原理于企業安全管理過程,其主要內容包括:井下系統危險辨識、安全檢查改革及隱患整改、標準化作業和危險預知活動、管理改進、安全考評和綜合安全評價等。 這一管理模式應具有如下特點:
1)強調井下危險辨識,以掌握危險源的危險嚴重度、發生概率、危險發生模式、波及范圍、缺陷狀況等信息,不能局限于“六關”,為控制危險提供依據。
2)以控制危險為核心,并以實施班組危險控制為重點。 通過崗位在線危險預知活動,提高職工安全綜合素質;協調各級安全檢查網絡,加強檢查信息管理。
3)將礦山內部安全評價作為一種危險控制工具,通過實施各級安全考評,以形成一種動態約束機制。
4)正確運用各種控制方式,除眾所周知的負反饋控制外,特別提倡運用前饋控制,切實將事故防患于未然。
井下個系統對危險的控制能力涉及領導安全意識、 管理水平、人員素質及安全管理系統運作質量等,內容十分廣泛,并且都是難以衡量的定性因素, 井下各系統危險控制能力考評必須抓住主要因素,尤其是管理水平,必須體現各級管理人員的工作內容。 考評內容的制定原則上狠抓與控制事故關聯較大的重大因素, 考評方式分抽查人員、查記錄材料及現場觀測3 種方式進行。考評過程實質上也是幫助被評對象發現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并初步提出改進工作建議的過程。
基于系統因素的影響,礦山安全管理中應清醒認識人與物的潛在作用。首先,應積極引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可在規章制度與生產安全活動整改措施中加以明確體現;其次,應該準確把握物的狀態、特性對礦山安全的潛在影響,從源頭上實現系統危險源的分析與定位。 總之,礦山安全管理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充分研究人與物雙因素的影響對于礦山實現和保證安全具有實際應用意義。
[1]王東兵.礦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措施研究[J].科技資訊,2012(05).
[2]劉蕾.礦山安全管理的方法[J].經營管理者,2012(07).
[3]黃姜皓,賀茂林.針對礦山安全管理辦法[J].中國科技投資,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