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秋虹
(華僑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362021)
20 世紀70 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產生了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失獨家庭。本文將“失獨家庭”定義為獨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養子女的家庭。
缺乏精神和心理慰藉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在經歷了喪子之痛的悲楚,心靈飽受寢室和摧殘,步入老年的失獨者面臨著生活和心理上的負擔,往往容易對生活失去信心,難以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因此除了物質幫扶,對于失獨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不可或缺。目前,我國對于失獨群體的心理救助機制很少,人們不能真正的體諒失獨家庭的困境甚至還存在對于他們的一些誤解與歧視。孩子的去世給父母心中留下的是血一般的烙印,所有的痛楚在他們的行為之中得到深深印證——他們躲親避友,尤其是在節假日,當其他家庭享受著天倫之樂時,他們卻與孩子陰陽兩隔,靈魂遭受著難以忍受的啃噬。失獨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亂,他們將自己綁在一起,疏遠他人,與社會隔絕,害怕刺激、孤獨,悲痛欲絕、痛不欲生,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缺乏相應的醫療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障。 隨著失獨父母年齡的增長,失獨父母的身體機能、心理功能已日漸衰退,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對生活護理、醫療服務以及日常生活照料的各種服務需求與日俱增。 失獨父母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養老成為失獨父母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即使失獨老人寄希望于養老院養老,監護人簽字、高額的護理費用以及見到其他家庭團圓觸景傷情等問題也會使失獨家庭望而卻步。
2007 年,人口計生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通知,在全國開展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試點工作。 《通知》明確規定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子女的夫妻,符合相應條件的,由政府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 元和100 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為止。 隨后,各地區根據實際制定了不同的扶助實施標準。 但如今物價高漲、看病難看病貴,面對失獨者碰到的各種實際難題,200~300 元的扶助金多少顯得有些杯水車薪,并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失獨者解決養老、醫療等重大困難。
失獨家庭養老之所以存在這些困境,養老制度不完善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現代社會的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但是這兩種模式并沒有做到完全融合,在一些情況下,將失獨老人排斥在外。我國關于失獨家庭養老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這也導致一系列問題,例如一些失獨老人進入養老院時會有程序性的門檻,沒有監護人的簽字不能入住養老院。
面對失獨家庭養老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要從多方面,全方位的解決,要把政府管理和社會幫扶相結合。在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上,政府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先,政府要設立失獨老人專項幫扶資金,對不同需求的失獨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務。 其次,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經濟情況,制定相應的救助標準。一些貧困地區,應加大對失獨家庭的關懷扶助力度。 再次,應完善立法制度,讓失獨家庭養老有法律的保證。政府應針對失獨家庭的特殊情況制定專門的措施,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社會在失獨家庭養老問題方面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方面,國家相關政府部門要從政策方面支持, 為他們提供各種相關的保障,重點解決這些家庭的養老和醫療困難,使失獨人群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另一方面,構建失獨家庭社會救助體系,呼吁和集中民間團體和非營利性組織加入到扶助失獨家庭大軍之中,為失獨家庭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這樣不僅僅在物質生活上給予他們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帶給他們精神上的慰藉,讓他們老有所依。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使這些失獨家庭老人在社會的關愛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安度晚年。
在失獨家庭養老的問題上,除了經濟救助,精神扶持也很重要。這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從精神層面上幫助失獨家庭老人走出失去孩子的陰影,更好的享受晚年時光。目前,針對“失獨家庭”的精神關懷主要由民間自發的互助團體來承擔,而民間團體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與不穩定性。 國家應該盡早建立失獨家庭的數據庫,有助于將更多的失獨家庭納入關懷體系之中。 社會慈善機構應該協助成立民間社團,在運行經費、活動場所等方面提供社會資源。同時,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對失獨家庭老人開展心理輔導、義務巡診、臨終關懷等多元化服務。在政府和社會對失獨家庭進行扶助的同時, 失獨家庭也應學會自救。在養老保障不足的狀況下,失獨家庭可以抱團自救,如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形成自我支持力量。
總之,失獨家庭養老問題是當前社會養老問題的重點問題,解決好失獨家庭養老問題,使這些失獨家庭老人能夠安度晚年,樂享人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須解決的課題。
[1]李潔.淺談養老機構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民政,2007(4).
[2]仇志娟.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探析[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9(2).
[3]周靜.“失獨家庭”,誰來撫平你的傷痛[J].法律與生活,2012(14).
[4]楊宏偉,汪聞濤.失獨家庭的缺失與重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2(11).
[5]阿峻.失獨家庭的困境[J].浙江人大,2012(10).
[6]馮濤.簡論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2(10).
[7]浮萍.失獨者:無法抹去的悲慟[J].社會熱點,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