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責任公司 濰坊分公司,山東 濰坊261021)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依法對其承包經營的集體所有或國家有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方式可以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進行流轉,其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一條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 土地流轉行為符合法律規定;承包方有權自主決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轉、流轉對象和流轉形式,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流轉或者阻礙流轉,其流轉收益歸農戶所有。
第二條 堅持規模效益原則。鼓勵承包方聯合與合作,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加大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規模效益。
第三條 堅持平等協商原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雙方是平等的主體,其流轉形式、價格、期限由雙方協商議定。
第四條 堅持共同受益原則。承包方流轉土地可獲取流轉費和從事非農收入,而接轉方可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增加農業收入。
第五條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接轉土地經營者,不能損害生產和生態環境,不能搞掠奪式經營,要加強土地投入和養護,培育地力,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土地流轉雙方需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簽訂書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以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 此外還應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門申請產權變更登記,需要公證的,可到政府公證部門辦理公證手續,以利于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期滿,無論是否延期,有關農戶都應及時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匯報,以利于集體經濟組織對所屬農用地的正常管理。 基層政府在管理上應簡化程序,規范收費,以免加重農民的負擔。
在目前的農村中,存在著轉包、轉讓、互換、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租賃、入股、返租倒包、繼承等九種土地流轉形式。 對于已經明確規定的,當事人應當嚴格遵守,而對于法律沒有作出明確規定的,當事人可以自行約定,但約定的內容不能法律的基本原理。 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出租、互換等。 ”
1)轉讓。轉讓是承包人將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方經營, 原承包人與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關系全部或部分終止,由第三方繼續向集體經濟組織履行承包合同的流轉。
2)出租。 出租是承包人將其承包的土地租給他人(既可以是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內的成員也可以是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員) 經營,但自己仍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法律地位,仍與發包方保持承包合同關系,承租人根據同承包經營權人的租賃合同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不是物權法上的主體。出租主要適用于承包經營權人暫時脫離或無力進行農業生產經營,但又不想放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情況。 承租雙方可以對租金、期限、權利義務等進行協商。 由于其有較大的靈活性,在農村的土地流轉中占有比較大的比例。
3)互換。互換是指為方便農戶耕種與集體管理,或發展專業生產,農戶之間對屬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承包土地經營權進行的交換。[6]互換同轉讓相類似,實際上是一種相互轉讓,但與轉讓不同的是,農戶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時,各承包人不解除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合同關系,仍然按照各自原來的承包合同分別向原發包方履行義務。 互換作為集體內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不僅成本低,交易便捷,且方便土地經營,更為建立統一規劃的土地經營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條 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承包方間就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生糾紛,依照合同約定,雙方當事人可通過協商解決。
第二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調解小組,對土地流轉發生的各類糾紛進行排查,隨時做好調解工作。
第三條 鄉鎮經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土地承包、流轉糾紛的調解機構,負責轄區內土地承包合同糾紛調解,幫助當事人解決糾紛。
第四條 區縣人民政府應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仲裁委員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流轉糾紛的仲裁活動。
第五條 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提交仲裁申請書, 載明申請人、被申請人的基本情況、仲裁請求和所依據的事實,并提供相應的證據。
第六條 進入仲裁程序后,區縣仲裁部門應進行調解,調解成功后,雙方當事人應在調解書上簽名或按手印,調解不成的,應及時給予仲裁。
第七條 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 可以在接到裁決書30 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八條 當事人不愿協商、調解、仲裁或經協商、調解、仲裁不成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九條 區縣、鄉鎮政府均應建立健全糾紛調處聯動機制。 發揮農業行政、合同管理、土地管理和勞動保障等職能部門作用,啟動多部門聯動機制,及時解決土地流轉糾紛問題。
第十條 流轉雙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后,單方出現反悔,當雙方協商未果時,合同繼續生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
第十一條 因當事人過錯造成流轉合同不能履行的,而有過錯的當事人一方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雙方都有過錯的,由當事人雙方分別承擔各自應付的違約責任。
第十二條 發包方應根據承包方對土地的不同需求,設立農戶自種區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區,對個別不愿流轉的,可采取互換承包地的辦法,妥善解決個別承包地塊不愿流轉和連片流轉的矛盾。
第十三條 承包土地流轉后,遇有國家征占土地,對新增加的地上物及青苗補償歸接轉方,而土地及原有的基礎設施補償歸承包方。
1)通過其他方式承包,并經依法登記取得的物權性質土地承包經營權,其流轉缺乏全面法律規范。
2)通過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須經發包方同意,同時對受讓方作了一定的限制。
3)林地承包經營權繼承應屬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之一。
4)《農村土地承包法》已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讓,為什么不能允許家庭承包中耕地和草地承包經營權繼承呢?
5)在流轉方式上,仍存留債權讓與的痕跡。
6)流轉登記制度不嚴密,存在前后矛盾的立法主張。
7)各流轉方式之間內涵外延界定不清,存在交叉重疊現象。
通過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淺析,我們對土地流轉有了基本的認識,對存在的問題,制度還需要改善,更加明確土地所有人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地位。
[1]李明秋,王寶山.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及農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284.
[2]王利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6).
[3]張德揚.廣東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特點與形式[J].南方農村,2004(2).
[4]劉瑩.淺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OL].中國私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