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艷苓
(鞍山師范學院 黨委工作部,遼寧 鞍山 114005)
當前,我國高校把黨外干部培養和選拔作為干部隊伍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黨外干部是我國愛國統一戰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患難與共的親密戰友,是維護國家安定團結、促進祖國統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黨外干部是國家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黨外干部隊伍建設具有重大的政治價值。
培養選拔好黨外干部,發揮好黨外干部作用,加強黨內外干部的交流,對促進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主線,并就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高校黨外干部通過黨內議事參與、黨內民主監督、黨內意見表達、黨內決策參謀等方式能有效促進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
加強高校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國家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不但要加強黨內干部的培養及其相應權利外,而且還必須有組織、有層次、有計劃地安排黨外干部參與國家、社會和組織事務的管理。對高校而言,精英云集,培養選拔黨外干部擔任各級領導職務,是我國各級機關和組織擴大人才選拔的基礎,是促進黨內民主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必要途徑。
加強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是確保民主決策與民主管理的重要基層。科學決策與科學發展的是民主決策與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貫徹科學發展觀與黨的領導密切相關,與科學決策密切相關,與依法治理密切相關,而這一切都需要集中黨內黨外的全部智慧,需要黨內黨外人士共同參與。高校黨外干部大多是黨外人士中的精英分子,具有知識文化水平高、創新思維活躍、民主意識強烈、社會影響較大、社會資源整合能力強等特點,通過參與民主決策和建言獻策等途徑來促進高校的科學發展。
社會發展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政治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前提和政治基礎。加強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是保障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權利的重要機制,是加強政黨關系與民族關系、促進和諧政治的重要保證。社會和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要求矛盾的雙方或多方能夠在統一體內相互包容、協調運作,良性轉化和融合,始終使社會處在健康的、協調的、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狀態之中。黨外干部來源十分廣泛,能有效代表黨外各方群體利益與多方政治訴求,充分溝通、協調、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為促進和諧政治與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培養選拔高素質的黨外干部是高校干部工作和統戰工作的重要任務。高校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關鍵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黨外干部,怎樣培養黨外干部”這個核心問題,圍繞“高度認識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政治價值,深刻領會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理性訴求,科學實施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實踐路徑”這根問題主線,將黨外干部隊伍培養的科學理念和政治訴求落實到干部工作實踐中。當前高校黨外干部工作有很多好的做法和舉措,但還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實踐,為實現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政治價值。
組織關懷是黨外干部健康成長的基礎和前提,教育培養是建設黨外干部后備軍的必需渠道和路徑。組織上要把黨外干部納人整個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加以系統規劃和實施,不斷健全高校黨外干部教育培訓機制,要建立黨外干部學習制度。黨外干部除了分類參加民主黨派內部學習和中心組學習之外,還要建立黨外干部長效學習研討制度,確保黨外干部的政治學習和互學互通。二是建立黨內信息黨外通報機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黨外干部舉行黨內信息通報會,促進黨外干部對黨內重大政治理論和重要政治信息的了解和認同。三是建立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教育內容體系。在教育培訓內容模塊設置中,將政治理論、黨務知識、形勢政策、管理實務、情景模擬、社會實踐、身心健康作為教育培訓的必要內容,形成科學化、知識化、實踐化和人性化的教育培訓內容體系,特別是要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習教育。
政治制度是一系列制度、機制、程序等構成的管理網絡體系。這個體系越完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等政治價值就越能在最大范圍與最大程度上實現,政治制度文明也就越發展。具體而言,在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政治發展的具體實踐中,要從具體制度建設方面改革、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制度體系,在最大范圍與最大程度上實現當代中國的政治價值。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是加強和改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體現我國政黨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舉措。我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是實現“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重要保障。要充分發揮黨外干部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中的積極作用,發揮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黨內民主建設中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各項事業建設的指導方針,也是民主政治建設與政治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這為實現當代中國的“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公平與正義”等各項政治價值提供了總的實踐指導原則。在實踐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及其滲透,能夠為高校黨外干部在政治實踐與政治生活中辨識是非善惡、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提供基本的準則和規范,能夠為高校黨外干部在新的政治發展實踐中產生和形成價值共識、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價值理想,能夠彰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從而不斷增強當代中國人民進行政治文明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向心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1]薛明揚,主編.高校統戰與高校發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王民忠,主編.科學發展觀與高校統戰工作研究[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3]侯明志,袁小于.論新時期加強高校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J].青年與社會,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