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甫爾江·艾買提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希尼爾水庫管理局,新疆 庫爾勒 841000)
作為我國西部區域的新疆,大部分地區處于我國的干旱區,年均降水量147.4mm(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少于200mm),年降水總量為2429×108m3,僅占全國的3.92%,有94%的耕地為灌溉農田,農業耕作全靠灌溉方式實施。新疆水資源總量為947×108m3(含入境地表水資源量),而現狀農業用水占水資源總使用量97%。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業用水將進一步緊張。另外,新疆嚴重的生態問題已引起國內外的關注,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考慮天然生態的用水。
一是新疆河流大多年內分配不均,季節性變化大,春季來水不足,而汛期洪水得不到有效的截流和貯存,白白浪費掉,甚至造成下游洪澇災害。如農七師墾區所轄的奎屯河、古爾圖河、四棵樹河三河,夏季來水量占年總水量的50~60%;塔里木河流域四源流洪水期水量增加6.5~9.8%。二是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率低。目前,新疆農業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世界發達國家達到70~80%。傳統的土渠輸水,近50%的水被滲漏、蒸發掉。目前,新疆田間灌溉方式大多較落后,仍然采用“淹灌”或“大水漫灌”,實際灌水量要比需要量多1倍,甚至2倍以上。從國際國內經驗看,發展節水灌溉是解決農業用水短缺與浪費并存雙重困擾問題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徑。
從長遠看,農業用水面臨需求增加和比重下降,供水總量不可能增加的趨勢,農業用水緊缺的矛盾將不斷加劇。一是用水需求不斷增加,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人口從433 萬人增加到1700 萬人,增加了近3倍,用水量由160 億m3增加到400m3億,供水量已遠遠不能滿足今后人口持續增長,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二是農業用水比重下降,供給總量不可能有大的增加。隨著工業城市化發展,新疆農業用水在社會用水總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發展節水農業,不僅可緩解農業、工業、城市用水的矛盾,而且可有效保護水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灌溉方式不轉變,其它先進的、科學的農業技術措施也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實行節水灌溉,有利于節地、節能、節肥、節省勞動力,有利于農業機械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節水灌溉是保證水資源持續利用,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
在美國,管灌面積占40%,噴、滴灌占40%,使占耕地12%的灌溉面積糧食產量占美全國總產量的25%,以色列大量采用噴、滴灌技術,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達0.9 以上。
節水技術的農業應用始于70年代,80年代以來受到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實踐表明,節水農業在全國各地都產生了十分顯著的節水增產效果。自流灌區搞渠道村砌,提水灌區推廣低壓管道輸水灌溉,丘陵干旱山區近來噴、微灌發展迅速。目前,全國渠道防滲長度已達幾十萬公里,北方地區低壓管道輸水面積333 萬hm2,滴灌面積1.33 萬hm2,噴灌面積66 萬hm2。同時,節水農業和研究正向綜合方向發展,研究工程節水技術同農藝節水(水肥配合、耕作措施、作物結構與布局、地膜覆蓋)和化學節水技術的綜合組裝相結合,把節水農業從試點區向面上推廣。
新疆在改革開放的30 多年來取得了輝煌成就,截止2008年底,全區灌溉面406.73 萬hm2,節水灌溉工程104.36 萬hm2,其中渠道防襯砌控制面積0.05 萬hm2。另外,發展膜上灌11.64 萬hm2,完成溝畦規格改造21.18 萬hm2。新疆無論氣候、土壤條件還是作物的組成結構,都具有發展微灌方面的優越條件。作為新疆農業主力軍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成立起,就非常重視農業節水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截止2010年度,兵團灌溉總面積達到107.23 萬hm2,節水工程總面積32.50 萬/hm2,占總面積的30.3%,其中噴灌、微灌面積達到13.38萬hm2,尤其是棉花膜下灌滴新技術,至2010年面積達到1.85 萬hm2,成為西部大開發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新疆生態農業建設內容包括:調整種植業結構和糧經比例,使之更趨于合理、實際;大力發展農牧漁等行業,使之多業并舉,共同發展。發展庭院經濟,植草種樹美化環境,使物能高效循環,多能互補。培肥土壤與良性循環相結合。
立體農業是在特定地段上不同作物與飼養動物有規律地分層排列,從而獲取單位面積上較穩定而高產高效的農業結構模式。它有3種類型,即多層的農業群落、復合農業群落和農業群落的帶狀組合。
建立適水種植農業生態系統,一是確定水資源數量,二是根據水資源數量建立相應的農業生態系統,使系統在保持較高效率的情況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消耗補給保持動態平衡。如在新疆北部干旱農區近年迅速發展的噴灌、微灌及地面灌改進節水工程。農八師采取棉花膜下滴灌技術比常規地面灌省水40~50%,畝產增加10~20%,農十師184 團引進的涌泉灌技術與溝灌相比,節水率達40~60%,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軟管灌比常規地面灌節水10~30%,增產15~20%。
針對新疆水資源的危機,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出發,建立生態經濟型環境水利模式,要全面研究水資源開發、利用、保持、防洪抗災同生態環境的關系,河流中上游與下游的關系。處理好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及雨水污水資源化統籌。
目前,新疆已經有了一些依據當地實際情況,較為成功的蓄水、輸水、灌溉節水技術,也具備一定的推廣條件,要有選擇地發展,把傳統水利精華、農民群眾創造與現代節水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并推廣適合當地條件的節水措施體系。
農業水資源科學調控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應是利用生物、水利工程、化學工程等科學技術,科學地調控地下水位埋深,提高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有效轉化,改善土壤結構,增大土壤含水量,以達到為作物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
新疆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多民族地區,其管理體制的改革必須全面啟動。首先,建立有效的經營管理體制。按照市場和地區特殊性的要求,改革水利工程設施的經營管理體制,明確責、權、利關系,加強經營管理,如:大中型灌區可推進承包經營,以充分利用庫區資源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養殖,興辦旅游業,以水養庫,逐步向走自我經營、自我建設、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其次,建立水資源有償使用機制。水利作為一種產業,要實行商品化經營,農業用水要按成本水商品化經營管理。第三,適當提高農業用水價格,建立節水激勵機制。現行農用水價格偏低,甚至一些地方還是無償使用,農民缺少采用先進節水技術的積極性。因此,應建立限制供水、節水用水的激勵機制,適當提高農用水價,要兼顧農民收益和經營承受能力,有步驟地合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