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佐東 唐智勇
(遼寧有色地質局 一○三地質隊,遼寧 丹東 118002)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主要分為自然因素導致的地質災害與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也被稱之為第一環境問題,它一般不會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變遷而發生改變和轉移,始終都是以自身固有的形態存在,具有自然性的特征;由人為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因為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大量建設、開發、開采等活動破壞了原有的地質自然形態,進而引發的一系列災害,它的發生與地質本身基本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是由于人為破壞導致的,這類地質災害又被稱為第二環境問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大多數都是在自然地質演化以及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巖體由最初的穩定逐步向不穩定發展,這一過程往往是十分漫長的,由此引發的地質災害一般都會長達數百乃至上千年。然而,在人為因素的誘發下,會使巖體自然演化的周期大幅度縮短,進一步加快了其從穩定到不穩定的變化過程,這樣一來便會引起突發性的地質災害。每次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會給人們帶來巨大損失,其中不僅包含經濟損失,還包括生命損失。由此可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是極具危害性的一種災難事故。
目前,較為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滑坡。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地質災害,具體是指斜坡上的巖體或是土體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下,沿坡體的軟弱面大面積或部分向下滑移的現象。引發滑坡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降雨、積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與沖刷、坡腳開挖、堆填加載以及開山放炮等等。最容易發生滑坡的地帶有強降雨地區、地勢高差較大的峽谷地區、地震帶以及鐵路公路的邊坡等等。
(2)泥石流。其屬于洪流的一種表現形態,主要是由于降水量過大而產生在山坡或溝谷上的混有大量泥砂、碎石、巨礫等固體物質的洪流。引起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開挖、棄土、棄石以及亂墾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等等。
(3)崩塌。這種地質災害常發生在較陡的坡體上,由于坡上巖體或是土體的根部空虛或局部滑移,從而使得這些巖土體失穩,突然由母體上向下翻滾或傾倒,并堆積在坡腳。引起此類災害的原因主要有礦產采掘、邊坡開挖、強烈振動、堆渣填土以及水庫渠道滲漏等等。
(4)地表變形。這類地質災害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地表塌陷、沉降和裂縫等。據有關調查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我國約有70余個城鎮發生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活動,受災情況較為嚴重的占四成左右,最大沉降量已經超過3m。在已經發生地表沉降的城市當中,有些是獨立存在的,有些是密集成群的。其誘因主要包括地下礦產開采過量、地下水大量抽取以及表面巖溶的自然活動等等。
由于滑坡是巖土工程地質災害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為此,本文重點對滑坡的防治措施進行介紹。在處理滑坡問題時,應當本身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進行,對引起滑坡的原因進行認真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治。通過對大量的工程實踐進行研究發現,治理滑坡最有效地措施有兩種:
(1)對地表水或地下水進行控制,以此來達到減輕或消除水對坡體的威脅。通常情況下,在不計人為破壞的前提下,水是引發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與滑坡的發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如果能夠消除水對邊坡的作用,便可以進一步防止滑坡的產生。具體做法如下:①應當對滑坡區外圍的地表水進行控制,避免其流入到滑坡區內,可在邊界處修筑截水溝來對地表水進行截留;②應在滑坡區內修筑排水溝,借此來排除區域內的地表水,減輕其對邊坡的威脅;③可采用垂直孔排水、支撐盲溝以及水平鉆孔疏干等方法來排除滑坡區域內的地下水,具體方法的選擇可按照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條件而定。
(2)對邊坡的巖土力學強度進行改善。可以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借此來增強巖土體的實際抗滑能力,進一步減小滑動力。較為有效且實用的技術措施有邊坡加固、削坡減載等。這兩種措施從經濟性和有效性來看,前者要比后者的效果更好一些。目前,在工程中應用較多的邊坡加固技術包括鋼混抗滑樁、擋土墻、預應力錨固、固結灌漿、電化學加固法以及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等。方法的選擇可根據實際工程而定。
對于一些泥石流多發的地區,可以采取避繞的措施,如果實在無法避開,可采取以下技術措施加以防治:(1)排導。可在泥石流流經的下游位置處修筑排導溝,以此來阻止泥石流漫流改道。(2)攔擋。可在泥石流經常流經的溝道上修筑攔砂壩,這樣能夠將泥石流中的砂石等固體物質攔截下來,有助于減輕泥石流的危害程度。(3)儲淤。可在泥石流的下游建立停淤場,借此來調節泥石流的流量,以減少其對下游建筑的沖擊。
對于崩塌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攔截、支擋、排水以及護坡護墻等等。這些都屬于傳統的處理技術。具體措施的選擇可按照崩塌的原因來進行確定。除了這些傳統的技術之外,目前還有一種新型技術,即SNS柔性攔石網,該技術在落石能量較高并且斜坡坡度較陡的條件下防治效果較好,已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各大礦山和水電站等施工過程中,并且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技術。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填堵法。該方法適合應用在塌陷深度較淺的坑洞處理中,先將坑洞中的松軟土體清除干凈,然后向坑中填入碎石和塊石,以此來形成防濾層,最后覆蓋粘土并進行夯實處理即可;②強夯法。該方法是利用夯錘對土體的沖擊力來不斷提高土體自身的強度,屬于防、治結合的技術措施,適用范圍相對較廣,效果也比較好。不僅可以用該方法對發生塌陷后的松軟回填土進行夯實,而且還可以用來消除隱藏在坑洞中的軟弱帶,進而提高土體的強度;③灌漿法。將預先拌制好的灌注材料通過人工鉆孔或是巖土體自身的孔洞進行注漿,以此來對巖土進行強化,進而達到加固的目的。
隨著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全球地質災害頻發,使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發生嚴重破壞及損毀的過程或現象。因此,如何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使得防治工程水平得以提高,從而有效地抵御城市地質災害,保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趙松江,孫書勤.滑坡治理工程中錨索與精軋鋼錨桿應用對比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28(z1).
[2]范映河.對巖土工程中基礎地質概況的探討[J].城市建設,2012,(17).
[3]劉平.淺談高速公路工程中的滑坡問題[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