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盛
(中國二冶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 包頭014010)
在我國高速發展的工程建設領域中, 鋼筋混凝土結構以其造價低、設計理論成熟、施工技術成熟、抗震性能良好等優點占有建筑市場絕對比重。 其主要工藝包括混凝土的原材料、拌制、運輸、澆注、養護等。 在施工過程中如何從源頭上控制工藝每一環節的質量,最大限度的減少或消除質量通病,已成為工程施工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人結合曾施工過的內蒙古包頭市校園南路小區住宅工程,內蒙古托克托縣大唐氧化鋁工程,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污水處理及提標改造工程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實踐,就混凝土工程質量如何加強及控制作如下闡述。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需要時摻入外加劑和礦物摻合料,按適當比例配合,經過均勻拌制,經膠結密實和養護硬化成型,具有一定強度的固體復合材料,也稱人工石材。 其原材料是組成混凝土的基礎,原材料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混凝土質量的好壞,因此首先要把好原材料質量關。
1.1 水泥質量控制
水泥的強度和體積安定性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水泥的強度上下波動,混凝土的強度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水泥的體積安定性差,就會使混凝土產生膨脹性裂縫。
因此,水泥在使用前,除應持有生產廠家的合格證外,還應按批次檢測標準做強度、凝結時間、安定性等常規檢驗,檢驗合格方可使用。不可先用后檢或邊用邊檢。 不同品種的水泥要分別存儲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尤其注意水泥貯存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結塊降低強度。大體積混凝土盡量選用低熱或中熱水泥,降低水化熱。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嚴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1.2 骨料的質量控制
混凝土的骨料主要包括砂子、石子。按其產源砂可分天然砂、人工砂。 石子可分為碎石和卵石。
1.2.1 砂子進場后每批應做篩分試驗、含泥量及泥塊含量檢驗、視比重試驗、氯含量試驗。 其中最關鍵的是細度模數和含泥量,砂子太細或含泥過多, 會增加混凝土的干縮裂縫。另外,砂石中含泥量高,不僅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而且影響抗凍性、抗滲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且含泥量和有機質的含量必須滿足規范要求。
1.2.2 石子進場后每驗收批應做顆粒級配、含泥量、泥塊含量及針片狀顆粒含量檢驗。選用的石子要粒形良好、質地堅硬,同時最大粒徑要滿足規范規定, 對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應根據工程要求增加檢測項目。
1.3 混凝土拌合及養護用水
混凝土拌合及養護用水一般使用自來水,不得使用污水、未經處理的海水或含有影響水泥水化和混凝土質量的有害物質的水攪拌混凝土。 若必須使用其它水源時應按有關標準進行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1.4 外加劑質量控制
為了滿足工程的設計目的或施工工藝要求,經常遇到使用外加劑的情況。 所選用的外加劑必須有供貨單位提供的產品說明書,出廠檢驗報告及合格證。進場后經二次檢驗合格后方可提供給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單位進行混凝土試配。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管理并確保計量準確。粉狀外加劑應防止受潮結塊,液體外加劑應放置陰涼干燥處,防止日曬、受凍、污染、進水或蒸發。
1.5 摻合料質量控制
在混凝土中摻入摻合料,可節約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摻合料進場時,必須具有質量證明書,按不同品種、等級分別存儲在專用的倉罐內,并做好明顯標記,防止受潮和環境污染。 不同的礦物摻合料對改善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能與耐久性具有不同的效果,應根據混凝土的設計要求與結構的工作環境加以認真試驗并選擇。
在混凝土生產過程中,對原材料的質量控制,除了上述所講經常性的檢測外,還要求質量控制人員隨時注意觀察,及時掌握不同環境的變化規律,并擬定相應的對策措施,如:天氣變化、采掘運輸、外界污染等特殊情況。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單位體積的混凝土中各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其配合比應根據設計的混凝土強度等級、 耐久性、 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通過有資質的實驗單位試配確定,不得使用經驗配合比。 試驗室應結合有代表性的原材料實際情況,確定一個既滿足設計指標要求,又滿足施工要求,同時經濟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影響混凝土配合比抗壓強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強度和水灰比,因此控制水泥強度、最低水泥用量、水灰比必須滿足規范要求。 當有抗凍、抗滲、耐久性、抗腐蝕或大體積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時,一定要為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單位提供詳細的技術資料及指標要求。
3.1 混凝土拌制質量控制要點
混凝土的拌制(攪拌),就是將水、水泥、骨料、其它原材料進行均勻拌合及混合的過程,同時通過攪拌,還要使材料達到強化、塑化的作用。根據工程的大小、特點并結合施工現場要求充分考慮人員、機械設備、 原材料等其它條件確保施工過程中及時提供工程所需混凝土,滿足工程的要求,保證施工進度。
3.1.1 在每次用攪拌機拌合第一罐混凝土時,宜按配合比多加入10%的水泥、水、細骨料的用量;或減少10%的粗骨料用量,使富裕的砂漿布滿鼓筒內壁及攪拌葉片,防止第一罐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砂漿偏少。
3.1.2 根據混凝土拌合料要求的均勻性、混凝土強度增長的效果及生產效率幾種因素嚴格控制混凝土最短攪拌時間。
3.1.3 在混凝土拌制中應定時檢測骨料含水量,雨季施工要有措施及方案。
3.1.4 控制好原材料的投料順序。
3.1.5 嚴格檢測和把控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不得任意調整。
3.1.6 當使用新的配合比進行拌制或原材料有變化時,認真做好開拌鑒定,檢測并監視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3.1.7 現場認真填寫好配合比料牌,及時留置混凝土試塊。
3.2 混凝土運輸的質量控制
混凝土的運輸包括水平運輸和垂直運輸,其原則是將混凝土以最少的轉載次數和最短的時間,從攪拌地點運至澆筑部位。 運輸前要考察路線、預估最不利情況、統一協調調度,保證混凝土的最短運輸時間。
3.2.1 混凝土運送至澆筑地點, 如混凝土拌合物出現離析、 分層、漏漿、嚴重泌水現象,應對混凝土拌合物進行二次攪拌。
3.2.2 混凝土運至澆筑地點時,應檢測其稠度和坍落度,要滿足設計和施工要求。 其允許偏差值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3.2.3 在風雨或暴熱天氣輸送混凝土,容器上應加遮蓋,以防進水或水分蒸發。 夏季應有隔熱措施,冬期施工應有保溫措施。
混凝土澆筑是混凝土工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對有特殊要求、技術復雜、施工難度大(例如基礎、主體、技術轉換層、大體積混凝土和后澆帶等部位)的結構應要編制專項混凝土施工方案,方案中要明確人員組織、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澆筑方法及養護措施;混凝土施工縫的留置部位、后澆帶的技術處理措施;大體積混凝土的溫控及保濕保溫措施;施工機械及材料儲備、停水、停電等應急措施;審查模板及其支架的設計計算書、拆除時間及拆除順序,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專項控制措施等。 要認真檢查模板支撐系統的穩定性, 檢查模板、鋼筋、預埋件、預留孔洞是否按按設計要求施工,其質量是否達到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要求。要對施工作業人員做好詳細準確的技術交底及安全作業交底。
4.1 混凝土澆筑前先檢查混凝土的坍落度,預拌混凝土檢查隨車出料單,核實強度等級、坍落度和其他性能指標。 混凝土試件的留置數量應符合規范要求,要留同條件養護試塊、拆模試塊。
4.2 澆筑混凝土時,嚴格控制澆筑流程。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層、分塊澆筑、振搗密實。
4.3 控制好新老混凝土的接槎處理、標號變化部位、混凝土的傾落高度。
4.4 混凝土澆筑時要有專人看護模板及其支架, 確保模板及支撐體系的安全穩定。
4.5 關注混凝土澆筑時的天氣變化, 澆筑完的混凝土必須遮蓋來保溫或者防雨,季節性施工要編制專項施工方案。
為保證已澆筑好的混凝土在規定齡期內達到設計要求的強度和耐久性,并防止產生收縮和溫度裂縫,必須認真做好養護工作。
5.1 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曬、風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出現不正常的收縮、裂縫破壞等現象。混凝土澆筑完畢后12h 內應及時灑水養護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一般持續養護7-14 天。
5.2 為了保持混凝土的表面溫度不受外界氣溫影響, 降低混凝土內部與表層的溫差,防止表面裂縫。 混凝土澆水養護后要及時的覆蓋。
5.3 混凝土季節性施工、大體積混凝土、特殊混凝土等情況的施工時要編制詳細的保溫及養護專項方案。
6.1 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反應未結束前, 禁止混凝土受到水泥以外其它化學介質的侵蝕
6.2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強度未達到1.2MP 前, 不得在混凝土表面上踩踏、堆放材料、安裝模板及支架
6.3 未達到混凝土拆模強度值時不準強行拆除模板
6.4 模板拆除后對墻角、柱角、踏步等陽角要進行保護以防破壞
6.5 混凝土未達到設計強度值時,嚴禁對其進行鑿剔、切割、轉孔等施工
以上對混凝土施工中質量控制的眾多環節進行了理論結合實際的分析和總結,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更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實踐。在日常施工過程中,業主方、設計方、施工方、監理單位都要嚴格把控好原材料、作業人員、機械設備、天氣變化的不利因素和意外事件等造成對混凝土質量的損害。 要做到提前預防、方案正確、措施到位。 出現問題后要認真分析、追蹤到根,才能對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得以保障。
[1]建筑施工手冊[Z].
[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
[3]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