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韶關 512126)
模具屬于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用于最終產品的生產。模具加工是材料成型的重要方式之一,與機械加工相比,具有工序少、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易生產、效益高等優點,因而在汽車、能源、機械、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工業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中被廣泛應用。據統計,75%的粗加工工業產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電器行業80%的零件、機電行業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同時,模具工業又是無與倫比的“效益 放大器”。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模具可帶動其相關產業的比例大約是 1:100,即 模具發展 1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 100億元。在國外,模具又被稱為“金鑰匙”、“進入富裕社會的原動力”等等。
模具設計、模具開發、模具維修、CAM/CNC工程師、數控編程、數控加工等已成為東莞人才市場招聘頻率最高的職位之一。在各種招聘會上,模具人才也是企業熱衷于標注“急聘”、“高薪誠聘”等字樣的少數職位之一,以致出現了“月薪6000元難聘數控技工”,“年薪16萬元招不到模具技工”的現象。
由此可見,加強模具人才的培養輸出是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尤其是需要大量培養具備大專學歷的適應模具設計師職位的實用型人才。
結合模具綜合技能開發,進行職業分析,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構建符合高職院校實際教學條件的,模具綜合技能實訓教學體系的開發可以有效提升模具實踐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輸出“與職業高度對接、能力不斷成長”的高質量模具人才。
教育部在2006年一份重要文件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 (2006]16號)》的第五條“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中就對“實踐教學環節”給予了高度關注,它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職業院校要實施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屬于韶鋼集團企業辦學,有著與企業千絲萬縷的依附關系,已有的校辦工廠具有對外經營的獨立法人,一直以來做為韶鋼配件公司除韶鋼機修廠以外的另一個備件加工廠,除滿足學生正常實習外,年產值達200萬左右,擁有先進的模具加工設備,如四軸加工機床、臥式加工中心(車銑中心)以及數臺電火花和線切割機床,先進制造技術實訓室,具有較強的模具加工和模具質量檢測能力,對模具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礎。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第一條強調“深刻認識高等職業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第一條和第八條也強調要“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和“強化實踐育人環節”等。
以質量提升為目標,通過改革實踐教學過程,創新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開發出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帶有普遍適用價值的模具綜合實訓教學體系,有效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水平。緊跟教育部對高職教育教學的指導意見,具有很好的時代意義。
基于“綜合技能”的理念,緊密結合工作過程,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系統開發與創新,以“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教學安排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革,以任務驅動下的模具典型零件設計與加工的模具實訓活動為載體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以啟發引導式教學等多種先進理念為指導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突出操作性特點,對學生培養效果的考核評價體系進行構建,形成基于“模具綜合技能”培養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出符合高職院校現階段實際條件的、具有普遍適用意義的模具實訓教學體系。
模具綜合實訓模塊開發就是要培養高職學生既具備良好的上崗所必須的專業能力(職業技能等),同時又具備豐富的職業道德和職業通用能力(尤其是學習技能、信息獲取及分析處理能力、團隊協作組織能力等),最終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既能順利就業,快速有效開展工作,又能形成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近幾年,高職院校盲目擴大招生計劃,量的膨脹勢必導致質量的下降,特別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高職發展到目前規模,如何以質量的提高來遏制數量的膨脹這是高職工作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高職教育的工作重點。所以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校內實訓等途徑來提升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提高“雙師教師”的實踐能力。調查得知,高職教育各專業實訓教學仍然存在著缺乏系統性、職業針對性不強以及實訓效果控制乏力、職業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
相當一部分實訓活動,是結合相對獨立的課程進行,先天上就存在內容零散的問題,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缺點在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系統性。由此學生也無法在一個連貫、有序的實訓環境中鍛煉職業能力。
主要表現在實訓活動的職業針對性不強,理論講解與實訓內容不對接,實訓任務與職業能力培養聯系不緊密,甚至部分實訓活動陷入了追求場面上的熱鬧而對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發展沒有實際幫助的誤區。
鑒于自身的利益訴求,實習老師缺乏足夠的理論知識,而理論老師又欠缺實操技能,實訓過程已完成任務為目的,缺乏對學生技能的一是,企業與校方進行合作,允許學校參股,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共同制定企業戰略;二是,企業與高校共同建立聯合研究開發中心,由企業提供經費和管理支持,學校提供人才資源,共同進行技術研發;三是,企業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培訓及優良的實習環境,優化和完善企業人才考評機制;四是,企業要參與高校的課程及師資的建設,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及技術改進等方面的最新情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提高教師的技術運用能力,豐富其實踐經驗,幫助其了解企業掌握企業最新發展動態,確保專業教師的教學不脫離企業實際,及時地傳授給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加強政府對校企合作機制的協調和監管作用,政府應積極構建校企合作的激勵和保障體系,一是,政府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證校企合作的順暢進行;二是,政府為校企合作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建立補償機制;三是,為校企合作的參與方提供優惠條件,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搭建校企合作的橋梁,對兩種利益進行調節;五是,構建有效的校企合作的監督體系,建立專門的部門負責管理;六是,建立高新技術工業園,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自己進行創業,建立企業。
校企合作關乎學校、學生、企業三方面的利益,需要政府進行協調和監督,實現兩種資源,互利共贏,學生受益,構建校企合作的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不僅有利于為國家和企業提供創新型人才,提高國家創新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緩解就業壓力,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我國創新型人才的質和量將會有巨大的提高。
[1]彭晨陽,周蒲榮.創新型高級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1):129-131.
[2]秦軍,王愛芳.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學研究,2009(7):13-17.
[3]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1-75.
[4]劉曉培.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