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劉軍國 李珍 王剛 李勇 青木 ●本報記者 林鵬飛 鄭一真 ●王天迷12億,12家。中國反壟斷法終于開始發威了。20日,隨著中國宣布對日本汽車配件企業合計開出超過12億元人民幣的罰款,外界對中國“反壟斷風暴”的能量有了一次最直觀感受。在強調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反壟斷罰單”的同時,有外媒注意到,此次受罰的全是日本企業。中國有沒有什么“私心”?雖然中方一再強調對內外企業一視同仁,但仍擋不住一些人發出“中國有意打壓外企、保護國內產業”的牢騷。這種猜測顯然“弱不禁風”,因為中國反壟斷法最先“開刀”的是國內企業,而且一些“肇事”外企在歐美等國被處罰的力度更大。除了12家日本企業,最近接受反壟斷調查的外企還有一長串,下一個會是誰?多家跨國巨頭浮現在媒體眼中,《華爾街日報》稱,日企遭受的罰款或許能讓奧迪、寶馬、奔馳等汽車制造商瞥見自己將受到什么樣的懲罰。還有分析將反壟斷與中國當前的政治生態聯系起來,認為它是中國整體反腐的一部分。《韓國日報》稱,隨著中國在反腐敗領域抓到“大老虎”,現在又開始抓經濟領域的“大老虎”。日企遭受創紀錄罰款中國發改委20日向《環球時報》證實,12家日本企業實施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格壟斷,被發改委處以罰款。發改委在發給《環球時報》的通報中說,近日,發改委對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8.3196億元,對日本精工等4家軸承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4.0344億元,合計罰款12.354億元。 “中國對汽車產業價格壟斷處以創紀錄的罰款”,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稱,近12.4億元罰款,是中國政府開出的最大反壟斷罰單,幾乎是去年對6家奶粉生產商6.7億元罰款的2倍。住友電工被罰最重,為2.904億元,是其上一年度在華銷售額的6%。法新社稱,中國發改委表示,這些企業實施壟斷價格協議超過10年。12家日企中,汽車零部件企業日立與軸承生產商不二越因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免予處罰。這些企業都保證將改正銷售政策,遵守中國法律。三菱電機發表聲明表示,“對此問題認真以待,將遵守法令”。 《紐約時報》把“最高罰款紀錄”與中日之間的“大背景”聯系起來。報道說,受罰的全都是日本企業尤其引人關注,日企受罰的大背景是中日因領土糾紛和對歷史問題認識不同而關系不斷惡化。文章還稱,許多全球性大企業在華曾財源滾滾,占據讓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羨慕的市場份額。不過跨國企業也轉讓了大量技術,給中國創造大量工作崗位。反壟斷嚴打的同時,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快速下挫。今年7月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同比下降17%,今年前7個月外國對華直接投資整體降幅為0.4%。更多分析則將這次處罰與“中國對外資施加壓力”扯在一起。日本《朝日新聞》在報道中稱,中國政府以日企違反壟斷法為由進行罰款,也招致“中國以反壟斷法擴大調查范圍打壓外資企業”看法的形成。共同社20日稱,有意見批評中國政府部門加強對外資企業的反壟斷調查是“打壓外資”,保護國內產業。如果進一步擴大處罰范圍,也有可能影響國外對華投資。德國財經網說,在“安倍經濟學”停滯不前的時候,日本經濟再受打擊。中國是日本汽車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反壟斷罰款將打擊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形象。而在中國“咄咄逼人”的反壟斷浪潮下,日本很難作出反擊,暴露出日本經濟的弱點。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次對12家日本零部件企業反壟斷調查,力度很大,但并不是針對日企的,也不是只調查外資。去年中國就處罰了茅臺和五糧液的壟斷,并調查了奶粉行業的壟斷,對內資企業和其他外企同樣照開罰單。相比之下,美國對日企違規行為罰款數額更大,像豐田因為隱瞞安全隱患,沒造成安全事故就被罰12億美元。陳言表示,這次對日企進行反壟斷處罰對中日貿易和日本在華投資不會有太大影響。日本對華投資減少和中日貿易增長乏力是近年的一個大趨勢,主要原因是日本經濟經歷了失落的20年,技術革新逐漸枯竭,能夠提供的新產品和技術斷檔。事實上,一些“肇事”日企此前已在世界多國遭受過反壟斷處罰。《華爾街日報》20日舉例說,日本軸承制造企業精工近期在全球受到一系列罰款,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也因精工軸承銷售行為違反歐盟競爭法而對精工及其子公司處以6240萬歐元的罰款。今年1月,加拿大因精工汽車軸承銷售違反加競爭法對其處以450萬加元罰款。2013年9月,精工被判違反美國反壟斷法,并被處以6820萬美元罰款。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過去一年來,制藥、科技和食品領域的跨國企業尤其受到中國政府的嚴查。外企圈子開始越發擔心它們被“不成比例地瞄準”。不過中方表示并未區別對待本土企業和外企。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周三表示,中國是法治國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違法就都要被處罰。誰是下一個?在各方看來,日企被罰只是這場反壟斷風暴的序曲,而非高潮。法新社20日稱,中國發改委8月初已宣布在調查奧迪、克萊斯勒等汽車企業。最近在華外企遭到一系列調查,引發投資者關切。有報道稱,汽車行業包括生產商、供應商以及經銷商在內的1000多家國內外企業正在接受調查。美國《商業周刊》援引一名專家的話說:“這對在全球從事價格壟斷行為的企業發出警告,它們應當小心中國,政府越來越敢作敢為,嘗試對市場做出結構性調整。”誰會是下一個?美聯社20日稱,中國周一指責奔馳進行“縱向價格壟斷”,對下游售后市場的零部件價格以及維護保養價格進行控制。中方官員還表示,奧迪和克萊斯勒也因違法將受到處罰,具體金額未定。豐田稱旗下的雷克薩斯也遭到調查。另外中國監管方還對美國手機芯片制造商高通和軟件巨頭微軟進行調查。《華爾街日報》20日稱,日企遭受的罰款或許能讓奧迪、寶馬、奔馳等汽車制造商瞥見自己將受到什么樣的懲罰。一名中國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德國車企不太可能面臨10%銷售額的最高罰款,具體金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車企的談判,“如果中國政府認為車企誠實面對問題,那么處罰可能會比較輕。鑒于這些車企在華營收規模之大,2%的處罰就已經是很大的數字了”。 “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自信”,德國“汽車網”20日說,中國在對外國汽車商進行懲罰時,并不擔心外資企業離開中國。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利潤最高的市場。一輛汽車在歐美只能賺取不到10%的利潤,在中國則要翻番。而汽車零件在中國的利潤更是高達40%,比歐美高出至少一倍。即使接受懲罰,這些汽車商在中國的前景仍被看好。不過未來外企在中國將面臨更多挑戰。韓國YTN電視臺報道稱,韓國車企在中國新推出的豪華車型比以前的舊款反而便宜10%,不少知名外國車企也一致下調零部件價格,這都是面對中國反壟斷震撼彈所使出的苦肉計。雖然不少外企對中國最近“有保護本國企業之嫌”的做法非常不滿,但面對這一巨大市場,只能硬著頭皮做出低姿態。一名反壟斷領域權威專家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市場經濟越成熟的國家,反壟斷法發揮的作用越大。在很多國家,反壟斷法被稱為“經濟憲法”、“企業自由大憲章”。中國遠未達到這種水平。隨著中國深化改革,越來越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反壟斷法的應用會越來越常態化。 “反壟斷是整體反腐的組成部分”不少分析還將中國的反壟斷與反腐聯系起來。英國廣播公司20日說,目前中國正嚴打腐敗,作為整體反腐的組成部分,中國政府也在調查外企的行為。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中國的目的在于贏得民心,這是中國對西方汽車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的重要原因,對外企的懲罰也是強硬打擊腐敗的一環。中國正面臨重大結構性轉變,這將拖累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領導層認為,只有在人民信任的前提下,此類轉變才能得到執行。日本時事通訊社20日說,日企內部出現“這是中國政府新的打壓外資舉動”的擔憂,但中國目的是,以習近平為首的領導層在推進反腐的同時也在促進市場經濟化,處罰外企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消除民眾不滿。《韓國日報》報道稱,中國國家工商總局上月突襲微軟在中國的辦事處,正式拉開經濟“打老虎”的序幕。最近微軟、高通、奔馳、寶馬、奧迪等以往姿態很高的全球企業在中國坐臥不安。部分外企在中國利用市場壟斷地位進行不法行為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中國政府此次對外國車企進行反壟斷調查,引發不少類似“到時候了”的評價。消費者對政府的反壟斷調查高聲叫好,因為隨著政府“刀鋒所至”,外國企業產品的價格隨之下降。文章說,去年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并強調要拆除市場壁壘、維護市場競爭公平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強化反壟斷調查并不出乎意料。在北京的一名外企高管表示,外企在中國利用壟斷地位獲取暴利的“好時候”已經過去,現在到了適應新環境的時候了。陳言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因為我們太重視外資,給外資各種優惠待遇,對它們的壟斷避而不談。現在隨著中國經濟上升到新水平,這個風向顯然是要調整。現在已經很明顯,在新體制下,反腐、規范外資等會成為常態,因為現在我們各方面都越來越強調以市場、公正、透明為前提。像腐敗事件一樣,在中國經營的企業都不會逃脫監管。▲
環球時報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