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年份酒一個比一個歷史悠久,即便是專業人士,都難以分辨其虛實。
媒體調查顯示,我國銷售額排名前100名的白酒企業有近六成推出年份酒,有些酒企建廠才幾年卻推出了五十年年份酒。
公開的秘密是酒企利潤高,而年份酒更堪稱暴利。逐利背景下,酒企一窩蜂地上馬年份酒,最終導致容量至少數十億元的年份酒市場混亂不堪。
幾年前,關于年份酒年份虛假的報道就屢見報端,每次涉事企業總是會很委屈地表示,“我們用的基酒確實來源于數十年前,再加上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規范,所以不能認定年份虛假。”
照此邏輯,也就是說一瓶500毫升的白酒里哪怕含有一滴三十年前的基酒都能標注為三十年份酒。如此類推,五十年直至百年窖藏便“應運而生”。
筆者幾年前曾調查采訪過一家生產五十年年份酒的企業,標價1000多元的年份酒,從包裝來看,屬于典型的高端、大氣、上檔次。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產車間卻簡陋至極。
說是生產車間,其實就是個小作坊,主司灌裝和包裝。調閱酒廠的工商資料更讓筆者驚愕,成立時間短短八年,且幾易其址。
市場的混亂最終指向了標準,而正常理解當是行業協會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標準來規范行業。
年份酒(白酒)在國內市場的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1997年。七年之后的2004年,貴州茅臺集團將年份酒市場引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矛頭指向了行業協會,但協會顯得也很委屈。鮮為人知的是,協會相關負責人披露:“關于年份酒整體性的標準其實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2006年之前,只是一直未能推行。”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原因在于業內始終難以達成共識。“再加上年份酒標準即便出臺,也只能‘依靠行業自律’,缺乏強制性。”該負責人如此推卸責任。
問題至此,其實簡單明了。消費者和企業把年份酒的混亂歸結于標準的缺失,而行業協會則把標準不能實施的皮球推給了企業未達成共識。
筆者亦相信,在規范年份酒這一問題上協會的確做了不少工作,但因受制于種種條件導致了標準難產了八年。
當然更深層面,或許來自于利益,一是酒企自身的利益,對于標準,酒企各抒己見。另一方面,則是協會的利益,因酒企大都是協會會員,手心手背都是肉,協會缺乏變革的勇氣。
通俗點講,就是協會被企業或利益“綁架”。
筆者看來,協會至少有兩個職能,一是規范行業;二是為業內企業服務。粗看起來,兩者似乎存在矛盾,一些協會為了利益本能地做好了第二方面的工作,而對于行業規范卻總是遲遲不能“下手”,屬于典型的被“綁架”。
長遠來看,規范行業與為企業服務兩者并行不悖,反而是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