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平
“在任何一次重大變革中,機遇永遠只有短暫的時間窗。中國高等教育新的改革窗口已經打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領導者,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來思考未來5年、10年,你的學校將會排在隊伍什么地方?”
從辦學歷史來看,部分以醫學、教育、師范專業為主的新建本科高校可以號稱“百年老校”;從發展角度來看,這類高校的不少專業就業困難,第一志愿填報的高考考生越來越少。中部省份的一名高校黨委書記說。
另外一所新建本科高校教務長透露,該校36個普通本科專業,其中16個專業被亮“紅牌”、“黃牌”,轉型發展面臨艱巨任務。校方不可能把這些專業停掉,這對就讀于這些專業的在校生是一種嚴重打擊。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誕生的一種高校類型。1999年以來,為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高層次需求,調整各地區本科教育發展布局,教育部門將多所單科性院校(以師范類為主)合并升格,或一所多科性專科院校獨立升格成綜合性普通本科高校。
專升本10多年來,到底應該怎么定位,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為什么國家一直呼喚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和高等學校的特色辦學,卻難以落到實處?今年以來,這些問題越來越多地引發關注。
嚴重的路徑依賴癥
到2013年12月底,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達650所(含民辦),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全部1169所的55.6%。
今年4月,教育部又公示了新一批“升本”高校名單:24所民辦高等職業學校升格為本科學校,1所新建民辦本科學校,3所經過籌建“去籌”正式設立高等學校,8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
“國內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主要以復制精英大學的模式實現規模擴張,升本建校基礎大多數是專科學校、職業大學、教育學院、成人高校等,從而導致新建本科高校生源、師資與教育教學條件、培養質量都不如精英大學,有‘東施效顰’之嫌。”知情者說。
一方面,一年又一年的專升本,導致本科院校隊伍越來越長,但升格院校質量越來越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原本定位為職業教育的專科學校升格變成普通本科院校后,許多學校仿效精英大學辦學模式,定位反而不清,離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越來越遠。
這其中有一大批學校是由師專升格的。比如,重慶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2001年5月升格為渝西學院,2005年5月渝西學院更名為重慶文理學院。在國內新建本科高校群體中,與重慶文理學院發展路徑相似的還有湖北荊州師院參與組建長江大學,江蘇南通師院參與組建南通大學,包頭師范參與組建內蒙古科技大學,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升格為臨沂大學等。
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宣勇認為,中國普通高校發展犯了一種嚴重的路徑依賴癥,即專科要變成本科,學士學位授予點要變碩士學位授予點,碩士學位授予點要變博士學位授予點;學院要更名大學,教學型大學要變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要變研究型大學。
國家在審批新建本科高校時都提出了地方性、應用型的發展目標,現實中受利益機制的驅動與評價標準的導向,高校往往偏離發展目標甚至是南轅北轍。地方高校生均經費標準是1.2萬元/年,學費約為5000元/年,民辦高校的收費標準也是固定的,同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貢獻能力沒有關系。許多學校把規模大、專業全作為辦學追求目標,再加上受撥款機制與收費標準的影響,高校領導往往更加重視擴大招生規模,開設低成本專業,以獲得越來越多的經費和提高經濟效益。
升本換湯不換藥
從教育資源與學術資源來講,現在的話語權基本被所謂的研究型大學壟斷了,它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起點低、基礎弱,在傳統路徑較量中難以戰勝對方,更不要說去趕超先進大學。宣勇說。
現行單一的評估標準也容易出現千校一面的現象。近年來,有關部門雖然在不斷改進本科高校的評估標準,但如何評價高校的質量、特色、貢獻能力還沒有根本性突破。由于缺乏分類評估,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與中西部地區師范專科學校升本評估用的是一把尺子。
各類高等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副主任往往由985、211大學教授擔任,其制定的學科建設規范與專業標準往往適用于研究型大學,難以適應地方新建高校。這些因素導致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同研究型大學一樣,注重教授數量、論文指標、精品學科等硬指標建設,忽視服務地方經濟、行業企業與社會需求的軟實力提升。
安徽省合肥學院黨委書記蔡敬民透露,全國大部分院校都是由師專升本,很多院校雖然現在定位是地方性應用型,但實質上還抱著原來的專業不放。以師范教育為基礎建立的本科院校中,物理、數學、化學、中文、英語等基礎專業學科,怎么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轉型,既要與省屬師范大學或省城師范學院同臺競爭、錯位發展,又要解決師資等問題。
貴州省共18所本科院校,其中師范類教育為主的院校有11所,占全省本科院校總數的61%;醫學類院校3所,占16.6%;財經類院校、民族類院校、綜合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各占1所,各占5.6%。從學科專業結構看,傳統文理科的長線專業居多,工科專業點只有118個,不到全省本科專業點總數的16.46%;全省工科類在校生僅占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3.6%。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牟延林介紹,重慶直轄以來,普通本科院校由16所發展到24所,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師范院校多、復制跟隨型高校多的現象。新建本科高校存在學科專業趨同、人才培養同質化、師資隊伍實踐能力不強、模擬實訓條件落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弱等問題。
據了解,英語專業是重慶本科高校開辦最多的專業,達到21所,占全市本科高校總數的88%;英語專業在校學生達到2.6萬多人,占全市本科高校在校生數的6.5%。牟延林認為,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專業結構嚴重失調,沿襲傳統的多,緊跟時代的少;封閉辦學多,產教融合少;喜好隨意多,體現個性少;熱心上層次多,專心抓質量少;追求規模多,注重結構少。
在歐洲有一個社會現象值得關注,經濟發展較好、社會相對穩定、青年失業率低于15%的德國、瑞士、荷蘭、奧地利、丹麥、芬蘭等國家,應用技術大學的比例都在30%以上;相反,經濟發展低迷、青年失業率高于25%的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家,應用技術大學比例均不超過6%。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介紹赴歐洲考察報告說:“當前背景下,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不是校長與老師愿不愿意做的問題,而是大勢所趨。”
6月22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對引導普通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進行了部署。此前,4月26日河南駐馬店召開的產教融合發展國際論壇上,178所高校發布了《駐馬店共識》,呼吁國家盡快出臺政策,支持部分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理事長孟慶國說:“工業化國家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高等教育的增量主要用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技術大學的崛起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論壇上,魯昕向各界傳遞了國家關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路。首先,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涉及面廣、周期長,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國要加快建立分類設置、評價、指導、撥款制度,擴大地方高校在招生考試、專業設置、教師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以進一步激發地方高校的辦學活力和轉型動力。
其次,加快高校設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的設置標準,為建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創造條件。今后,除少量一開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學的高校和特殊類型的高校外,新設本科學校和更名大學都要明確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的辦學定位。
第三是從今年開始,在基本穩定規模的前提下,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增量支持轉型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的高校和專業,省級對存量計劃進行調整,用于擴大符合產業規劃、就業質量高和貢獻力強的專業招生規模。
轉型是深水區工程
“韓國高等職業院校2000年達到發展高峰期的158所,到2013年已下降至130所。”韓國職業教育研究院教授田成元透露,為適應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上四年本科大學,而不再是上高職院校。
重慶科技學院院長嚴欣平介紹,德國現有247所應用技術大學,150所普通大學,2012年應用技術大學生占全國大學生總量的33%。2001~2012年德國大學生增幅為25%,其中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增幅達到43%。
歐洲發達國家一些州政府主辦的大學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80年代過渡,到90年代基本成型,進入21世紀仍不斷地在創新。它們同樣面臨一個痛苦期,直到歐洲在頂層設計中把應用技術大學定位在“不同類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學校,確立其與學術大學同等的地位,才較好地解決了各類發展問題。
比如,荷蘭1986年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法案》確立了應用科技大學與大學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1995年,芬蘭議會通過《多科技術學院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應用技術大學與普通大學并行的教育體系地位。2003年,芬蘭修改《多科技術學院法》,賦予應用科技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士學位的授予權,2005年再次修訂法律,應用技術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應用科技大學的發展被認為是這些國家能夠有效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秘密武器之一,特別是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貢獻巨大。最近幾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這些國家的排名都在世界前列,其中瑞士連續多年排在第一位。
對于我國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嚴欣平建議,要從法律上解決應用技術大學的地位問題,從輿論上解決應用技術大學的聲譽問題,從招生、就業改革上解決應用技術大學的生源問題,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資格上解決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層次問題,從撥款機制上解決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經費問題,才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建成一批成功的應用技術大學。
如果沒有國家的頂層設計,僅依靠各省、市、自治區乃至地方高校自身來建設應用技術大學,由于認識水平的差異、財力支持不平衡等因素影響,勢必出現應用技術大學良莠不齊的現象,反而對新一輪國家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改革造成不良影響。
在回應這個問題時,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鋒表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是教育改革“深水區”的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既需要有足夠的信心,又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教育部在引領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基礎之上,正在研究制定整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方案,將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的統籌權,支持省級政府因省制宜、制定改革試點方案。同時,在改革的進程中,有的省走得快一點,有的省走得慢一點,都是正常的。只要方向正確、步子穩妥,就會越走越好、越走越快。
陳鋒用排隊的例子來解釋部分地方高校面臨的形勢:當大學隊伍排得很長時,經常會打開一個新的窗口,誰會最積極地跑過去?常常是排在每個隊伍最后的人,會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新的窗口,變成排在最前面的人;誰是最猶豫的人?往往是排在每個隊伍中間的人,他們患得患失,可是只要稍許錯過時間,就變成了隊伍最后的人。
“在任何一次重大變革中,機遇永遠只有短暫的時間窗。中國高等教育新的改革窗口已經打開,每一所學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領導者,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來思考未來5年、10年,你的學校將會排在隊伍什么地方?”陳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