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升
近年來,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許多干部常常感嘆:現在的群眾工作越來越難做,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能用,真是沒辦法!
對此,陳日這樣說:“干部作風不正,啥辦法也沒有用;干部作風正,啥辦法也不需用。”陳日,1979年任山西省陽高縣羅文皂鎮十九墩村黨支部書記。35年來,該村無刑事案件,無治安案件,無上訪案件。
“三無”村是怎么來的?陳日在“三無”村建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帶著這些思考,山西省陽高縣委政法委調研組今年4月中旬來到十九墩村,進村入戶,對該村35年“三無”現象進行了深入剖析。調研中我們發現,十九墩村“三無”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黨員干部作風正,有一個好支部,有一個好支書,就在于黨性與民心緊緊連在一起。
公道正派順民心
十九墩村地處山西省陽高縣北端云門山南麓,翻過云門山便入內蒙。村里共有177戶、470口人,僅有的1500畝耕地,現已全部退耕還林,以經濟林和生態林為主,森林覆蓋面積達70%,是一個村風正、民風淳的文明村、生態村、和諧村。
村風正、民風淳源于黨風正。在十九墩村村民心中,陳日是公道正派的“當家人”。凡關涉十九墩村村民利益的大事,都要經過村“兩委”班子會議、黨員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層層商議。就拿十九墩村村民最關注的辦理低保和危房改造來說,陳日始終堅持民主決策,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每年低保和危房改造指標下來后,陳日先讓村民把自己心目中的低保戶和危房改造戶選出來,再把名單提交黨員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商議,直到所有代表都沒有意見為止,才公開結果。目前,全村享受低保18戶,改造危房10戶,全都是村民自己選出來的,沒有一點爭議。
村民們說,除了低保和危房改造,還有修路、打井、發放補助等事,陳日都是公公道道安排,他自己從沒有占過一點兒便宜。羅文皂鎮黨委書記孫富春說:“農村工作要確保黨的政策不走樣,確保中間沒有腸梗阻,沒有隔熱層,沒有屏蔽網,讓黨的關懷暖人心,群眾真正得實惠。陳日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公道正派順民心,公事政事無矛盾。說話群眾聽,做事群眾跟,在陽高縣村干部中,陳日的“一聲喊到底”是出了名的。
辦好實事得民心
十九墩村35年無刑事案件、無治安案件、無上訪案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到了防范在先。陳日的防范工作,90%體現在辦實事中,辦實事的過程也是消除隱患、化解矛盾的過程。
村里的全部耕地退耕還林后,村民空閑時間比較多,陳日通過各種渠道為村民們攬活干。他帶領村民為天鎮縣的土地整理項目打埂,為天鎮公路段加固護坡,為京包鐵路修整路基,為羅文皂鎮各村安裝太陽能節能燈……勞務收入每年50多萬元,戶均增收近3000元。勞務輸出一方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避免了村民無事生非,產生矛盾。
2009年,村里用于截留泉水的蓄水池由于年久失修滲漏嚴重,如不及時維修,可能會引發村民澆地用水矛盾。陳日跑縣水務局申請項目資金,可水務局答復,該項目不屬于人畜吃水工程,無法立項。回村后,陳日把情況向村民進行說明,并說不能老想著靠上級,上級也有難處。在陳日的動員組織下,全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將蓄水池維修一新。
2013年冬一個周日,天降大雪,村里的孩子們全在鎮里或縣里上學,雪厚路滑,給接送車造成交通隱患。陳日一聲令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硬是把10余里山路的積雪清掃干凈。
幾十年來,陳日帶領村民荒山造林4000余畝,發展仁用杏等經濟林800多畝,為子孫后代造出了一座“綠色銀行”。 夏天雨季前,陳日帶領村干部,沿門入戶檢查危房;寒冬時節,帶領干部深入孤寡老人和五保戶家中,幫助解決取暖等生活困難;農忙前后,帶領村民檢修水井,修理水渠;清明時節,帶領村民上山防火。一年365天,陳日和村兩委干部一天也不得閑。
無私奉獻暖民心
陳日的威信不僅來自公道正派和為群眾想方設法辦實事,而且來自他處理具體問題和矛盾時的無私奉獻。
2012的夏天,陳日在排查房屋隱患時發現五保戶趙玉枝和殘疾人陳井寶家漏雨。如果處理不及時,輕則影響老人生活,重則會造成屋毀人亡的重大事件。于是,陳日自己拿出400元親自到縣城買來塑料薄膜為兩家苫好了屋頂。
在發展50畝連片冰果林時,有的村民因地少栽不了樹,考慮到買苗運樹成本高,不愿意栽植冰果樹。對此,陳日采取的不是“一刀切”式的強迫命令手段,而是統一采購苗木,降低價格,用自家的車免費拉運苗木,使栽種50畝冰果樹的規劃獲得了村民的一致通過。
為村民們外出攬活,陳日自己貼車費、食宿費;有的村民生病需要住院,陳日跑前跑后聯系醫院、找好大夫,到有關單位報銷藥費。陳日無私奉獻暖民心,影響帶動全村人形成了互幫互助一條心的風氣。
及時調解安民心
十九墩村并不是沒有矛盾糾紛,而是矛盾糾紛能夠及時調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每年糾紛多的時候達幾十起,少的時候也有十幾起。”陳日說,“只要一聽說誰家有糾紛,無論是村干部還是調解員,都會立即趕到現場,不管糾紛大小都熱情疏導,主動調解,哪怕是鄰里口角,夫妻鬧別扭,都會認真對待,認真解決,及時把發生的每一起糾紛都化解在萌芽狀態。”
2012年,“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結束較遲,正巧這一年落霜早,水泥路面受凍,村民意見很大。陳日召集村民進行疏導,告訴他們,村兩委正準備向鎮里匯報,希望大家不要說出格的話,不要做出格的事。接著,陳日很快向鎮里做了匯報。鎮黨委書記孫富春責令分管領導和施工方到現場了解情況,拿出解決方案,第二年對該路段進行了修整。
村民們向調研組講訴了一起10多年前發生的案件。相鄰的三墩村白某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一天,白某找到陳日說他家的黍子被十九墩村的陳某偷了。陳日帶著白某去陳某家查看,沒有割回來的黍子。陳日對白某說,你的黍子雖不是陳某偷的,但你家里窮又有病,等村里退耕還林補助面粉下來,給你兩袋白面。
補助面粉發下來后,陳日拎了幾個袋子放到現場,把白某的事情說了一遍,希望大家自愿捐贈。結果,村民這家3碗、那家5碗,一下捐了好幾袋,除了給白某的兩袋面粉,剩下的還慰問了村里的五保戶和貧困戶。
在多年維穩和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信訪案件是由于基層干部不作為、亂作為引發的,一些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是由于矛盾糾紛處置不及時或處置方式不當而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層干部宗旨意識不強,群眾觀念淡薄,自身作風不好。
十九墩村黨支部書記陳日始終把群眾裝在心中,把群眾當成自家人,把公家的事當自家的事,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訴求不漠視,通過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防范了矛盾的產生,消除了各種隱患,及時化解了糾紛。十九墩村35年無刑事案件、無治安案件、無上訪案件,是基層和諧穩定的好典型。
(作者系山西省陽高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