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穎
一季度農產品表現出筑底跡象,二季度預計農產品板塊延續震蕩偏強的走勢,發生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增加,將增強農產品板塊的波動性。
豆類和白糖可能出現較好的投資機會,因為作物年度轉換帶來供需格局的轉變,使得這兩個品種投資的脈絡相對更加清晰。白糖因為供需過剩量急劇下滑,全球可能在2014/15年度出現供不應求,這將促使糖價進入上漲通道;豆類短期內的庫存分配不均衡導致階段性上漲,而美國種植面積預計增加則預示著下一年度豆類供應充裕。
階段性供應短缺刺激豆類上漲
長期看,全球豆類供需仍較為寬松,預計2013/14年度產量和庫存仍將延續此前的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13/14年度,美國大豆產量高達8951萬噸,同比增幅達8.4%。巴西、阿根廷產量分別達9000萬噸和5400萬噸。總體上,預計全球大豆總產量達2.88億噸,同比增7%。全球庫存上調7301萬噸,同比增21.5%,庫存消費比從上年的22%上升到26%,庫存消費比仍處于歷史高位,僅次于2006/07年度和2010/11年度。
不過“同比較低的價格區域、價格對利空反映的鈍化、遠期價格逼近相對成本”等均說明價格已經部分消化了供需寬松的利空。豆類在二季度將更上一層樓,其上漲的動力主要在于全球大豆庫存分布的不均衡。首先,從當前至三季度,全球大豆進入“季節性去庫存”階段,美國目前的庫存在世界范圍內是最低的,全球的大豆需求在未來兩個季度需要南美大豆來滿足,而南美將在二、三季度面臨天氣和物流等要素的考驗。2014年厄爾尼諾給南美帶來強烈降水的概率較大,而南美落后的港口設施可能造成大豆外運放緩,造成全球大豆階段性供應不足,引發大豆的布局短缺。其次,我國養殖業對豆粕的需求從二季度開始將有所好轉,持續下滑的母豬存欄即將帶來豬肉價格的上漲。同時水產養殖業的季節性需求也將啟動,利好蛋白需求。因此,二季度豆類供應的短缺和下游需求的回暖形成共振,將刺激豆類價格上漲。
糖價將進入上漲通道
2014/15榨季全球糖產量將下滑至1.813億噸,但消費量將增加2.1%,達到1.786億噸。預計2014/15榨季全球糖市供應過剩量將降至160萬噸,而2013/14榨季全球糖市供應過剩量預計高達550萬噸。全球食糖市場供需格局的轉變將引領糖價重回上漲通道。
目前巴西已經開始了2014/15年度的壓榨工作,因目前乙醇的價格再創新高,生產乙醇的利潤相對更高,吸引糖廠生產乙醇而不是糖。經歷長達3年的食糖價格下跌和長達兩年的經營虧損,糖廠已經不堪重負。巴西糖廠相對靈活,已經在2013/14年度的生產過程中大大調低了食糖的用蔗比例,轉而生產利潤相對較高的乙醇,預計巴西食糖2014/15年度產量可能持平或略降。
中國連續兩年下調甘蔗收購價損及蔗農的利益,甘蔗種植面積有減少的趨勢。國內外的食糖供給量趨于減少,同時可以看到需求端在6、7月有一個釋放的過程,采購或在4、5月份啟動。供需力量的此消彼長,將支撐糖價逐漸回到上升趨勢。而厄爾尼諾現象會促使這一過程更加猛烈。
厄爾尼諾:重要的推手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發生在同一片海域,且對應相同的兩種極端天氣現象,具有相同的判斷指標。以筆者選擇SOI和NOII(SOI主要指發生在東南太平洋與印度洋及印尼地區之間的反相氣壓振動,具體計算為,塔希提或復活節島與達爾文兩地的海平面氣壓差的距平值,即SOI=T-D。NOII則由NOAA每月10日公布上月值。判斷的標準為,SOI變小,同時NOII變大,并連續三個值高于0.5,則判斷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SOI變大,同時NOII變小,并連續三個值低于-0.5,則判斷為拉尼娜現象發生。)作為觀測指標分析結果顯示,T值正從1月的12下降到2月的10,而D值則從1月的5上升到2月的6。兩者差值若進一步縮小,即SOI走低,同時NOII走高,將有利于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確實比較大,這增大了農產品市場的波動預期,是上漲行情的重要推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