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
小時候在老家新化喝過一次非常美味的心肺湯,雖然現在對其味道已經模糊不清,但是極其懷念那次喝過的心肺湯,好想還有一次機會喝到老家農村的心肺湯。
我來到城市,在城市漂泊了十五年,差不多有我在農村生活的時間長(十九年)。面對城市生活,城市居民忌諱的東西很多,他們對豬肺忌諱尤深。城市人說豬肺是豬身上最邋遢的地方,一般都廢棄了。在菜市場,我也很難見到豬肺。唯一一次在城市餐桌上遇到豬肺,那是我在成都吃火鍋,我與妻子、妻哥三人在一家老火鍋店吃飯,我看到菜單上有腌制的豬肺,趕緊點了一份,等端上桌來,豬肺已切成了薄皮,并用鹽、料酒、醬油、姜絲等調料腌制好,我們只要往火鍋里燙就行。我把豬肺放入火鍋中沸騰的湯汁里,經過短暫的火鍋湯料的水煮,豬肺浮起來。我知道豬肺熟了,就立馬夾起來吃,豬肺很爽脆,調料味道完全滲入其中,吃起來比較綿軟有嚼勁。一盤豬肺,被我們三個人很快就打掃干凈。
老家寒冬臘月殺年豬,喝豬血湯的殺豬宴里一般不上豬肺,喝過豬血湯之后消停幾天,主人家才自己搞豬肺吃。這也許是當地俗語把豬肺叫做肺兜根,氣管、經絡較多沒有食用價值;也許是豬肺吃起來比較綿軟,又有很多的氣管,老人咬不爛,只能囫圇吞下去,不太受老年人歡迎,所以不列入殺豬宴菜系。
我記得老家真正吃心肺湯的最佳季節不是在臘月,還是在初夏的端午節前后。端午節前,農民要經過繁忙的開荒、翻地、播種、插田等勞動,家中唯一的葷菜臘肉就是隔三差五用于養身體的丹藥。等忙到端午節,臘肉已經青黃不接,農家不多的臘肉幾乎吃盡。屠夫們選擇端午節這個美好的節日,開始了一年的殺豬工作。他們在端午節前十天半個月,就要在村里到處訪豬,尋找兩三百斤毛重的生豬,與主人談好價錢,交付定金,有時還要尋找合伙人,大肆宣揚自己要殺豬的時間、地點和賣肉的路線。村里的農民開始預訂新鮮豬肉,有的還交三五十塊錢的定金。
五月初五的早晨,天還沒有亮,村里到處是豬叫的聲音,接著是殺豬時豬痛苦的叫喊。天剛蒙蒙亮,豬已經殺完,分成兩三擔。屠夫們在主人家喝碗酒,吃幾塊煮熟的肥肉,就挑起擔子吆喝著賣新鮮豬肉,行走在村莊的小路上。現在,屠夫們有了摩托車,在車尾綁上兩個菜籃子,把豬肉放在籃子里,車燈處掛個喇叭,慢悠悠的開著摩托車游走在農村的羊腸小道上,吆喝著村民買豬肉。
端午節,老家叫端陽,女婿要到岳父岳母家拜節,以表女婿的孝心。岳母娘會準備一桌好菜肴,等待女婿的登門,新鮮豬肉就是其中之一。也有孝順的女婿,在端午那天,會買兩條里脊肉或者兩三斤瘦肉去孝敬岳父岳母,感謝岳父岳母賜給他一個好老婆,還感覺岳父岳母對他成家立業的支持和鼓勵。端午節需要新鮮豬肉最多的是用來送端陽的新郎,才訂婚的男子在端午節這天要去岳父岳母家拜節提親,確定下半年結婚的日子,叫送端陽。還要給女方的姑姑、舅舅、伯伯、叔叔、大娘送節,禮品有糖、酒、粽子、豬肉等,給岳父岳母還要送鯉魚一條、牛肉一方、美酒一壇、雄雞一只、肘子一個,可以見到未來的岳父岳母和未婚妻,共度美好時光,并走親串戶。
老家的習俗,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要吃葷,叫做過端陽。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的老家新化圳上鎮還比較貧窮,村子里沒有通公路,一個村莊在端午節那天也殺不了三四條豬,全村有一千多口人,兩三百戶人家,每戶都要買豬肉或豬身上的東西吃,家里貧窮一點的,為了吃上葷菜,在屠夫還沒有殺豬之前就與屠夫約好,訂一頁豬肺,豬身上一般有三四頁肺,如果一家有四五口人,一頁肺少了,就要訂兩頁或者整籠豬肺。年齡七八十歲的老年人,臘肉吃不動,到了端午節還有很多臘肉,想吃點新鮮肉,覺得瘦肉有點酸,肥肉有點油膩,豬肝、豬心、豬肚子、豬腳比較貴,豬腸子清洗比較麻煩,只有豬肺價格便宜,不到豬肉的一半,又免于洗揉和烙毛。
當時的農村,對飲食衛生沒有現在那么重視和講究,常以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為標榜,所以也沒有人去考慮豬肺是否邋遢,更沒有人把豬肺放在水里浸泡、搓洗或切片在清水中搓洗,農民只需要把豬肺淋一下,沖洗掉外表的血水,就切成薄皮。一般為半厘米厚一片,從肺尖子切起,直到一頁肺有多大,就切多大一片,從不從中間把肺頁切成兩半或三瓣。肺根部的氣管要單獨切,把氣管切成兩半,洗干凈,再切成一厘米寬的細條。
心肺湯的制作比較簡單,灶內生大火,鐵鍋洗干凈,燒干鍋里的水分,放油,量少,盡量不油膩,油燒開,用菜勺蕩開油,讓鍋底到處都有油蕩過的痕跡,把肺根部的氣管部分先下鍋里,翻炒到雪白色;再把切好的肺頁倒入鍋內,連忙翻炒,千萬別讓其粘鍋。肺頁不翻炒就會粘鍋,甚至燒糊變黑,經過幾次的翻炒之后,豬肺變成灰白色,就不會再粘鍋了,放鹽、白胡椒粉等調料,繼續炒幾滾,加清水,大火燒開,繼續煮十幾分鐘,等到煮成清澈見底、略帶白色,就可以盛出,或加蔥花,即為天下第一美味。
新化人做菜,很多菜肴里都帶有湯湯水水,也有很多菜名帶著一個湯字,這并不是我們現在城市所講的菜湯,以喝水為主,它是一道菜,有湯字的菜也是菜。
新化菜有其自身的特色,有著古老的南蠻飲食習俗和古老中原飲食南流習俗,新化人炒菜,最擔心的是怕炒出來的菜吃了不健康,他們特別忌諱用鹽炒菜,擔心上火傷肺,更怕吃菜吃出癆病。新化人說本土的水土細,不能吃煎、炒的食物,所以在做菜肴時,只要放鹽,他們都會加一瓢水來煮去火氣,所以菜里就帶有湯湯水水。加水的多少與食材的多少、辣椒的分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加水少、辣椒少的叫菜,加水多辣椒多的叫湯。
在老家,窮人和老人吃心肺湯,他們的心態和感覺完全不一樣,窮人吃心肺湯覺得它珍貴,是一次難得的葷腥,吃的時候都是拿出看家本事,體味其味道,感覺它的滑爽,嚼它的綿軟,品嘗湯的香甜可口。老人品嘗心肺湯是為了嘗新鮮,他們一輩子不止吃過一次心肺湯,他們知道吃的要領,吃時為了品嘗它的味道,先來口湯潤潤喉嚨、舒舒嗓子,感覺爽滑的湯汁,再品味滑膩的肺片,回味香甜的芳香氣味。這樣形成了他們對味覺的差異和記憶的錯誤,也沒有確定的認定。
我小時候最喜歡喝的湯是心肺湯,記憶最深的是那次在爺爺家喝的心肺湯。端午節那天早上,屠夫們在大伯家殺豬,父親準備給爺爺奶奶買點瘦肉,爺爺左看右看,講了一句心肺湯可能好吃就走了,父親給爺爺奶奶買了一斤多瘦肉,還買了一頁豬肺。爺爺看到豬肺,馬上吩咐奶奶把豬肺搞來做早飯菜,并交代她熗湯吃。
奶奶剛煮熟飯,我幫她洗豬肺,雙目失明的奶奶摸著切成薄片,我給她生火,她洗完菜鍋,燒干鍋里的水分,放上一小勺豬油,用菜勺押著豬油在菜鍋里轉了兩圈,鍋里的油嘰嘰喳喳的叫喚,奶奶倒下切好的肺片,翻炒幾下,放點鹽,加半鍋水,蓋上鍋蓋,煮了十幾分鐘,揭開鍋蓋,用大菜碗盛了兩碗,爺爺沒有盛飯,還是用一個小菜碗盛了多半碗心肺湯,端著坐在堂屋的門檻上,慢慢的品味。奶奶給我盛了小半碗飯,倒了一些湯,舀了半勺豬肺,我端著豬肺湯,坐在爺爺旁邊,他看著我微笑。
我喜歡先吃豬肺,特別是那種有大器管的肺片,咬上去很光滑,氣管很有韌性,一般咬不斷,可以用于磨牙,在嘴里慢慢嚼著,品味它的韌勁,讓其經絡陷入牙齒縫里;沒有氣管的肺片,咬上去很軟滑、滑爽,甜甜的湯水帶著點肉香,在打飽嗝時還可以回味肺片的味道,也可以感受咸咸的甜味。
我吃過這次豬肺之后,一直懷念它。往后的日子,也讓母親做過幾次豬肺湯,吃得很開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