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一下”,成了人們今天查詢信息的“內定格式”。搜索引擎已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從告誡變成了事實。
不久前歐洲法庭做出的一項裁決,將對今后的“人肉搜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歐洲法庭的這項被稱作“被忘記的權利”的歷史性裁決,讓任何人都有權要求搜索引擎將有關自己的令人尷尬的歷史信息排除在搜索結果之外。
用大白話解釋,你想挖我的丑事?網上搜索結果“無法顯示”。
源于一個西班牙人
前不久,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 在沉默了兩周后,終于向歐洲法庭的裁決低頭,同意提供一個服務機制,允許其歐洲用戶、包括數千萬英國用戶、提出要求,將某些有關自己的網上信息排除在搜索結果之外。
評論人士普遍認為,歐洲法庭的裁決將對今后的信息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切,都源于一個西班牙人。
聽到過岡薩雷斯(Mario Costeja Gonzalez)這個名字嗎?沒有?世界上99.99999…%的人都沒聽說過。不過,岡薩雷斯跟世界上很多人(雖然不敢說99.9%)倒是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有事沒事愛上網“Google一下自己”。
每一次Google 自己,都讓岡薩雷斯很郁悶。因為每一次他都能看到巴塞羅那一家報紙在1998年1月刊登的一則“豆腐塊”消息。它提到岡薩雷斯因陷入債務困難其房屋被拍賣。全篇報道36個字。
岡薩雷斯要求Google 將這篇報道的鏈接取消。他爭辯說,他的債務問題是十幾年前的舊事,早已不相關。而在Google 上輸入他的名字后,首頁首條提供的就是這則消息的鏈接,對他的名譽造成損害。
岡薩雷斯的要求遭到了Google 的拒絕后,狀告西班牙法庭。西班牙法官吃不準,轉而請求歐洲法庭指導。歐洲法庭裁決支持岡薩雷斯的要求。
如何界定
歐洲法庭的裁決意味著,今后任何一位歐洲公民,都有權要求網站將有關其個人的“不相關、不合適、或已過時”的信息去除。
問題是,“不相關、不合適、已過時”怎么界定?誰來界定?
歐洲法庭做出裁決后,Google起初表示“非常失望”,繼而沉默,兩周后終于在5月30日宣布提供一個投訴機制。任何人(目前是歐洲范圍內)可以向Google 提交要求屏蔽的鏈接并在表格中解釋要求屏蔽的理由。申請者要提交能證明個人身份的數碼影印件,比如護照、駕照等。
Google發表的聲明中說:“在執行這一決定時,我們將對每一個個人的請求做出判斷,將在個人的隱私權和公眾的知情權以及信息傳播之間做出平衡。”
歐洲法庭的裁決遭到了信息自由組織、新聞界和網絡界的批評。許多學者對其潛在的長遠影響深表擔憂。
英國《泰晤士報》以《你的知情權》為題發表的社論很有代表性:“歐洲法庭的一項裁決是近年來對言論自由的一個最大威脅。”
社論問道:“一個被發現藏有兒童性虐待照片的性侵者、一個被指責欺詐客戶的公司、一個造成醫療事故的外科醫生、一個逃稅者、一個腐敗的官員,他們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他們都希望有關他們過去歷史的報道被抹去。”
在歐洲法庭做出裁決3天之內,Google 接到了1000多個個人和組織的屏蔽有關連接的要求。其中,相當一部分申請來自英國用戶。而提出要求的英國客戶中,一半以上是曾被定罪的罪犯。
維基百科的英國創建人威爾士說:“他們是要求Google 檢查大量的網站嗎?他們是要求建立一個復雜的刪除引擎嗎?簡直是發瘋。”
“被忘記的權利”如何在網絡上體現、以及它的長遠影響,恐怕要還需要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