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夙嵐
2014年7月
關于馬航空難幾乎是所有的聲音都在分析外因。從3月8日到7月17日,不到半年的時間,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以下簡稱馬航)兩架民航客機一架失蹤一架墜毀,如果僅僅去分析外部原因、找幕后黑手、談政治博弈,顯然是不全面的。也許我們太健忘,3月份媒體和公眾還都在義憤填膺地指責馬來西亞政府及馬航的各種不靠譜不負責的行為,稱其像玩一場游戲一樣忽悠著各國救援力量忽東忽西地忙乎、結果其提供的很多重要信息多屬不實一事;但到了7月份,馬航MH17航班在俄烏邊境遭導彈擊落,大家又都落入了“外部陰謀論”的窠穴,卻忘記提一個問題:是誰讓7月17日的MH17,偏離原來的航線約數百公里進入了烏克蘭軍事沖突最嚴重地區的上空的?
難以想象,若沒有得到地面的指令,MH17僅僅會為了所謂的“省油”而偏離原定航線那么遠。無論如何,馬航本身及該國的航空管理不善,是該次事件的原因之一。而MH370的失蹤,則凸顯了地面監控人員的責任心缺如以及其雷達追蹤技術等有待加強。至于在MH370失蹤事件后大馬相關方面遮遮掩掩、自相矛盾的種種說法是否有違基本的道義與誠信,則可以另開一個帖子進行討論。總之,你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慌亂撲面而來。
正因為有內因的“配合”,各方博弈的外因才起到了石破天驚的作用。譬如說,現在關于MH17的許多種說法,足夠拍成各種版本的大片,其精彩程度完全可以成為國際新聞領域的“紙牌屋”。而矛盾重重的烏克蘭局部戰爭、虎視眈眈的恐怖主義、相關利益集團的操縱等等的多方角逐,以及烏克蘭、親俄武裝、俄羅斯等三方之間的博弈,讓MH17航班上的近300條生命成為悲慘的犧牲品。而失蹤了的MH370,則像在天空中劃下了一個巨大的驚嘆號,一去不返。
或許會有一天,我們在遠方的某個海溝里找到了MH370的殘骸,你也很難找尋到真相;即便如今我們眼睜睜地看著MH17遭導彈擊落,你也很難具體去懲罰誰。因為在歷年被擊落的民航客機悲劇中,似乎還沒有人因這殘暴的反人類罪行而受到懲處。基本上是所有相關方面都在推諉責任。總之,馬航失蹤和失事航班上的乘客的親人們,或許可以在多年后拿到一筆賠償——前提是他們得活得足夠長啊——卻也很可能永遠無法明了,誰是真兇。那些鮮活的生命,將很快被這個世界遺忘。
是的,在國與國、利益集團與政治力量的形形色色的博弈中,個體不過是棋子。只是人們不知道,會在怎樣的情境中、在什么樣的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一顆怎樣的棋子。馬航MH370上的乘客,是消失得無形無蹤的棋子;MH17上的乘客,則成為某方面“示威”的棋子。令人悲愴的是,生命在其中灰飛煙滅。
不僅僅是馬航禍不單行,航空領域正在遭遇一場大考。“坐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的說法,越來越成為一個“數字概率”。是的,從總體的數據來說,乘坐飛機當然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現在除了我們以為的那種空難,乘客們還得操心飛行員的心情,以及不知會在什么地方飛來一個射程達數十公里的導彈。更讓人不安的是,由于各國缺少國際間的通力合作——從MH370失蹤后各國貌似費勁的分頭搜救行動來看,更像是數場各國軍事力量的“真人肌肉秀”——單打獨斗及相互的猜忌提防,使得萬一出現特殊情況后,普通民眾基本上只能“自求多福”。
可是,建立航空領域國際性的防患與救援機制,真的有那么難么?會難得過建立“金磚銀行”?嗯,說句大實話吧,是因為國際性的救助系統的建立,沒有那么迫在眉睫也沒有那么大的推動力,因為其中更關“概率”而不是利益。而對那些有能力做這個事情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太小概率的事件。只是,我們誰也不知,下一架中招的飛機會是哪一架。
馬航的禍不單行,還折射出更廣泛的原因。如今世界格局的動蕩不安,醞釀著變數,也在實踐著蝴蝶效應。總之,山雨欲來風滿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