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邃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傳媒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在受眾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傳統媒體的廣播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如何借助大數據搜集、分析、挖掘平臺,創新傳播形態和營利模式,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成為眼下廣播人迫切需要破解的難題。
【關鍵詞】廣播新媒體 大數據 碎片化 數據挖掘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大數據浪潮席卷而來,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如何融入大數據時代,找到行業再發展的契機,是傳統媒體從業者眼下最為關注的問題。
新媒體以擁有巨量數據,并以對數據的深度挖掘能力而迅速成為傳播先鋒。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在2013年舉行的中國傳媒大會上說:“我們已經從信息時代走到了數字時代和智能時代,如果數據被賦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數據能夠提煉出規律,它就是知識;如果數據能夠借助于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決策,它就是資源。”①因此,媒體在大數據時代的競爭,就是數據收集、整合、處置和使用能力強弱的競爭。
大數據時代究竟給廣播的發展帶來哪些挑戰與機遇?廣播如何揚己之長,在大數據時代里找到一席之地呢?
大數據時代給廣播帶來什么?
“大數據時代”所形成的傳播格局一般分為新興媒體與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從傳統觀念分析,它會給廣播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首先,“人人都是記者”淡化了廣播的時效優勢。一直以來,廣播以“快”見長,其時效性優勝于紙媒等其他傳統媒體。即使面對電視、互聯網的沖擊,傳播便捷、攜帶方便的廣播,也與電視、互聯網在受眾市場上各有地盤。不過,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大量涌現,自媒體在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上,對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造成極大的沖擊。一臺手機在手,誰在現場,誰就能成為記者。以前媒體強調的“第一現場”已經不再專屬于傳統媒體,分散在社會各個角落的記錄者,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第一時間上傳到網絡,再經過網絡傳播,迅速形成新聞熱點。記錄者身在現場,比傳統媒體的“奔赴現場”速度來得更快。
其次,數據數量龐大對廣播產品生產帶來沖擊。大數據時代伴隨著信息爆炸式增長而來。如今的互聯網,僅新浪微博用戶每天發博量就超過1億條,百度每天大約要處理數十億次搜索請求。社交網絡的興起,大量用戶生成的內容,包括音頻、文本信息、視頻、圖片等數據海量涌現。網民輕而易舉地在網絡上獲取自己所需的豐富信息。相比之下,盡管國內很多電臺早已實現了24小時播出,但是無論數量還是信息種類,廣播所能提供的內容都顯得微不足道。
再次,社交媒體對廣播等傳統媒體輿論的抗衡。近年,隨著微博、人人網、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涌現,中國的社交媒體用戶大增。全球知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調研報告稱,截至2011年底,中國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已達3億,并擁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自媒體在技術上滿足了網民的傳播欲,大量網民通過自媒體向大眾提供身邊新聞,分享其真實看法。這些來自自媒體的聲音因其數量龐大、個性鮮明、草根風格等特點,吸引了大量網民的關注,繼而引發更多的討論。對于一些網絡熱炒事件,傳統媒體也因為其高關注度而做跟進報道、發表評論。
例如:2013年2月發生的深圳學生假飆車牽出某交警真超速事件:網眼傳媒《2013年2月份網絡熱點事件輿情報告》中顯示,該事件首發平臺在新浪微博,并在網絡上形成兩個高峰期。事件起因是:一名高二學生為吸引粉絲關注,將網上搜索到的午夜飆車的圖片發上自己微博炫耀,被@深圳交警發現,警方馬上在微博上公示并表示要調查,形成了第一波輿情聲量。隨后網友翻出深圳某交警超速的老照片,期待交警部門的反應,達到輿論的第二個高峰期。最后,深圳交警通過微博公布調查結果:該交警確實超速,將處以2000元罰款并記6分。其間,新浪微博、天涯論壇、騰訊微博等自媒體涌現網友大量的評論和轉發。由此引發部分傳統媒體包括《京華時報》《青年時報》等對事件作相關報道和評論。
不過,從媒體改革探索的成果去看,大數據時代對廣播的影響也有其積極一面。
首先,它極大豐富了廣播的信息資源。互聯網的海量信息為廣播節目制作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來源,以及文字、音頻、視頻素材。而自媒體的出現,更是把信息的來源無限擴大,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中心。現在有不少廣播節目就是直接取材于自媒體。
例如:廣東電臺新聞頻率開播兩年多的《微博大視野》就是一檔取材于微博的資訊節目。它以當下熱門的微博名人與事件作為每日話題,邀請嘉賓客座主持,實現與聽眾有效互動。
其次,它極大拓展了廣播傳播的空間。互聯網時代,電臺早已實現網上實時收聽或節目點播。而新媒體的出現又為廣播的傳播方式提供了新的選擇。社交媒體的微電臺功能,讓受眾在在線環境下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收聽到電臺節目。此外,由于近年來廣播移動收聽的快速增長,一些傳統媒體已經開始了移動收聽應用的開發。比如,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英國廣播公司等相繼開發了適用于蘋果、安卓系統的應用商店和各類根據媒體定位的欄目性、事件性App。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廣播媒體移動應用開發的成效已經顯現,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去年傳統廣播聽眾和網絡訪問量持續下降,但新媒體的發展彌補了這一頹勢。目前國內的一些電臺也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如,廣東電臺2013年6月份在安卓系統上線了廣東電臺App,手機用戶可以下載該軟件收聽到廣東電臺所有頻率的即時節目、節目回放等。
其三,它極大活躍了廣播與受眾的互動。以前廣播主持人與聽眾互動的渠道主要是電話、手機短信,方式較為單一。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與聽眾互動的方式呈現多元化。廣播借力包括微博、微信在內的眾多社交媒體與受眾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互動。從去年開始,國內越來越多的電臺節目開始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宣傳節目形象、展示節目內容,其中最大的功能是作為節目與聽眾溝通互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