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華
慈善事業與思想道德有著密切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思想道德是慈善事業發展的依托和基礎。捐贈行為本身體現了博愛、給予、助人為樂,其實質是利他主義價值觀。慈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又助推社會思想道德水準的提高。慈善活動通過弘揚美德,褒獎善舉,引導人們選擇行善,喚起更多有能力的人扶老、助殘、救孤、濟困,慈善事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道德與良知的催化劑。僅以天津市慈善協會組織幾項工作為例。
“大田杯”慈濟育才獎學活動,是天津市慈善協會聯合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和《天津日報》共同開展的。這是集資助、表彰、教育、激勵為一體的助學活動。每年由愛心企業捐資幾十萬元,在全市生活困難的各級三好學生中評選出若干名“自強少年”,“自強學生標兵”,“自強學生”,并以資鼓勵。自2004年起累計資助、表彰、獎勵、優秀貧困學生2409名。獎學活動每年都確定一個鮮明的主題,“黨在我心中”、“迎奧運、知恥辱,爭做文明小公民”、“講公德,守法紀,文明安全每一天”等,年年召開演講表彰大會,寓資助于演講表彰活動之中。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大田杯”慈濟育才獎學活動,通過表彰、激勵貧困學子多讀書、讀好書,讓孩子們在書中了解真、善、美,陶冶情操,從中獲取正義、智慧的力量,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從匯集成冊的篇篇征文中,反映出貧困學子通過讀書活動的內心變化。他們從書中汲取營養,感悟人生,思考理想與抱負,不僅讓人感到孩子們讀書的幸福與快樂,還讓我們看到一顆顆純潔向上的幼小心靈在進步。河東區香山道小學家庭困難的李家楊讀了《紅色之旅》后,演講時說:我在書中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從南昌城頭的第一聲槍響,到新中國成立,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新中國,又用堅強和智慧帶領中國人民振興中華。我作為新一代少先隊員,要學習共產黨人“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勇于奉獻”的偉大精神,一心向黨,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紀律的革命事業接班人。
“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天津市37所中小學試點已兩年,其目的是培養孩子們從小懂得惜福、感恩,樹立扶危濟困情懷。試點校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例如:“愛與責任班級周會”、“家長與親子朗誦會”、“凡人善舉故事征集活動”等等,伴隨著活潑多樣的慈善文化教育,中小學生們紛紛投入愛心實踐活動。我給爸媽倒杯茶、今日我站雷鋒崗、為失明孩子錄制電子書、到養老院、兒童福利院、圖書館、醫院等公益單位做義工,為農民工子女義務講課、為困難家庭子女做一幫一輔導等等,同學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和啟迪,他們懂得要孝親、尊師、知禮、助人。增產道小學的龐征同學在閱讀《慈善讀本》后寫道:“《夏洛的網》的故事讓我知道了愛心的力量,友情的偉大,也激起我心中無限的愛,我想到自己應該怎樣愛爸爸媽媽,愛同學,愛老師,愛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孩子的變化得到家長們的贊賞,家長們把“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譽為“成長工程”。
天津市慈善協會組織成立以來,已累計募集善款13億元,救助支出9.6億元,通過年年開展的“迎新春慈善助困”、“愛心成就夢想”、“有愛不在孤單”、“急難救援”支持公益等活動,使本市受助困難群眾達130萬人(次)。救助活動直接效應是幫困,不讓一家一戶過不去,不讓孩子上不起學……,而間接效應則是受助人得到的精神鼓勵,進而轉化為人生前進的動力,這一點也不可忽視。13億元善款凝聚了千萬顆愛心,承載著社會公眾對弱勢群體的殷殷之情。受助人接受的愛心感染和精神激勵遠比物質惠及的價值要大得多。許多人接收捐贈后都激動地表示,要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做薪火相傳的愛心人。社會大愛激勵著弱勢群體自強自立,奮發向上。受資助的貧困學生陳茁說:“感謝一路走來所有人對我的幫助,是愛讓我越過一路的障礙,讓我在困境中崛起,讓我不斷成熟。我有一個志向,畢業后去做志愿服務,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社會對我的愛回報社會,把愛傳遞下去。”被救助的130萬人(次),試想:如果有一半人成為愛的使者,將社會對他的關愛轉化為對社會的貢獻,對他人的關心,社會上又多150萬個熱心公益的志愿者。從這個角度看,慈善救助的對象有可能成為傳播愛心的星星之火。
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美麗天津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同樣取決于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是惠及民生,服務社會的需要,同樣也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凝聚正能量,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中國夢的需要,我們要為之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