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
還記得那個公益廣告嗎?一個女人在忙了一天后給母親洗腳,她的孩子看到了,也端來一盆水,對她說:“媽媽,洗腳!”屏幕下方出現一行字: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確,一個人的素養(yǎng)是他成長軌跡的反映,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像忠孝、感恩、誠信這樣的美德并非與生俱來的,道德教育和慈善教育應該從小實施。
在當下經濟市場逐漸繁榮的同時,有不少人抱怨“人情淡薄”,人們越來越難地去權衡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系,很多人甚至出現一切向“錢”看、抱住“金飯碗”、“人不讓我、我不讓人”的心理。加之如今成長起來的許多獨生子女,習慣了被嬌慣、被保護,從小被寄予成為人中龍鳳的厚望,許多家長只要求其學習各種知識和才藝,卻忽視了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教化。這些問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走向。因此,實施道德和慈善教育,刻不容緩。
有人說:“道德是他律,美德是自律。”慈善教育教人懂得“自省”、“尊重”、“分享”、“關愛”、“感恩”、“同情并幫助弱者”,激發(fā)人的自律之心、善良之心。當下國家開始重視慈善教育,有規(guī)劃的將道德教育和慈善教育引進學校和家庭,培養(yǎng)孩子們開展自主性、合作性活動的《慈善讀本》陸續(xù)走進課堂、走進家庭、走進社會。讓教育工作者包括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反思,引導孩子們去關注與知識、能力同樣重要的美德、修養(yǎng)。俗話說“先成人再成才”、“先做人再做事”,其實將智育和德育雙管齊下,不失是一種讓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好方法。
做慈善不僅是物質救助,還有精神幫扶,教人自立自強、修身養(yǎng)性。包括青少年在內的許多人看了《慈善讀本》,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行動上都有了讓人欣慰的變化。從他們的讀后感中可以看出,以前蠻橫嬌慣的“小公主”、“小少爺”們開始不再以自己為中心,開始關注身邊的人了。知道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知道幫有困難的同學解決問題了,知道同情身邊有殘缺或疾病的人了,知道面對挫折時頑強拼搏了,知道感激那些愛自己、對自己好的人了……這些顯著的效果讓我們看到慈善教育在道德建設中起到的不容忽視的作用。開展慈善教育并不僅僅是“慈善文化進校園”的初衷,全國慈善組織聯合教育部門更是想通過給孩子們發(fā)放《慈善讀本》、宣講道德文明和慈善文化,“從娃娃抓起”,進而將善良和樂觀的力量傳遞給全社會。
“中國夢”是要實現一個“有溫度”、“有態(tài)度”、“有幸福感”的社會。但如今也有不少人面對社會事務冷眼旁觀。同情關懷“弱者”是人的本能,而這些冷漠心態(tài)是怎么形成的呢?對于跌倒的老人不敢攙扶,怕老人把受傷的罪責賴在自己身上;對于公車上的偷盜行為不敢吱聲,怕歹徒報復自己;對于自己開車撞了人不敢承認,肇事逃逸,怕自己承擔罪責……冷漠不是源于忽視,而是源于懦弱。若想發(fā)揮道德和慈善教育的最大功效,首先要引導人們分辨是非、樹立正確價值觀,再次是激勵人們面對不公不義的勇敢心、面對利益選擇時的同理心。而慈善教育作為一個基礎,就是引導孩子乃至成年人樹立艱苦奮斗、積極樂觀、與人為善的價值觀。
國民素質是實現和諧社會不容忽視的因素,因此道德建設更不該被忽視,近幾年發(fā)生的一些德育缺失的實例給我們敲了警鐘,從小不能養(yǎng)成“誠實、正直、謙恭、勇敢”的品質,就會對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影響。道德教育從孩子抓起,修身養(yǎng)性從小開始規(guī)范,那么我們期待的“自覺的文明”將不再遙遠。
慈善是給人們打開的一扇通向美與善良的窗,選擇戶外的陽光雨露,還是封閉的陰暗孤獨,都在于自己的選擇。道德文明和慈善文化相輔相成。我們想通過努力,讓每個人順應本心去追求美好,了解并習得道德和慈善的真諦。
我們用慈善的溫情去感化人心,期待道德不再是光鮮亮麗的溢美之詞,而是沉于心間的寶藏。我們期待道德走向美德,期待慈善教育能開啟人心靈的大門,引導人向善,期待它以“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秋葉靜美征服人心、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