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新
“俯首甘當孺子牛”,是南京市慈善總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大金的座右銘,也是他的人生追求。張大金先后當過教師、中學校長、市長秘書、市辦公廳處長、南京市政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2007年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被推選到市慈善總會主持工作。
張大金的童年是在戰亂和苦難中度過的,他上小學時,全家人住在一間不到12平方米的小茅屋里。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從1年級到6年級,他都是上午上課,下午幫母親掙工分(砸石子、麥季撿麥子、稻季撿稻子……)。由于過早經歷了人生中的艱難,一種普世的觀念在他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該友善相處。或許正因如此,他那一雙融入太多艱辛和苦難的眼睛,總是關注那些貧困的百姓,尤其表現在對普通百姓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同情、對丑惡現象的憎惡上。
張大金退休后,主持南京市慈善總會工作,這些年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品格、創新思維及表現力,感受到他強烈的慈善情結和對社會的那份厚重責任感。他常說,做慈善工作要有錢,只有壯大了慈善基金,慈善事業才能可持續健康地發展。2007年以前,南京市慈善總會每年募集資金的總額只有幾百萬元,慈善基金只有1000余萬元,這與南京800多萬人口的副省級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稱的。
為籌集更多的慈善救助善款,激發社會公民的慈善之心和慈善意識、挖掘社會資源,張大金經常與南京的大中型企業乃至港澳臺地區及國外的老板們寫信交流,帶領工作人員逐一拜訪有可能捐款盡社會責任的企業,尋求他們對慈善事業的參與和支持。對于他的辛苦奔波和對慈善理念的宣傳,大多數企業給予了理解、支持,并表現出助人為樂的愛心,但也有企業對上門尋求捐贈的張大金十分冷淡,甚至拒之門外。
他沒有領導架子。他常講他在慈善總會是一名募捐慈善義工,尋求先富裕起來的企業和愛心人士的真誠援助,想到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隨時想用自己的行動喚醒人們的良知和悲憫之心。雖然已是60多歲的老人,但為了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們,他不顧及面子,不考慮辛苦,甘愿為了慈善事業奉獻自己。
在張大金走訪數百家企事業單位的過程中,他認為大企業的捐贈可以走冠名基金之路,這樣既弘揚了企業的善舉,又不影響企業內部資金的正常運轉,能做大慈善基金。一個全新的募捐模式在他心中產生,接著他馬不停蹄地多方醞釀和籌劃企業冠名慈善基金事宜,并得到一些企業認可。企業冠名啟動儀式上,蘇寧環球、石林集團等企業當場認捐基金2.5億元。在壯大慈善基金主體思想的指導下,經過大家幾年的共同努力,南京全市共建立企業冠名基金30多個億。
為了促使慈善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張大金又在企業冠名的基礎上,創立了個人冠名基金。該基金起點10000元,每年交納總額的5%,也可一次性繳納。截至2013年底,全市愛心人士共計1500人設立了個人冠名基金。除此以外,他還組織領導開展“慈善一日捐”等不同形式的募捐活動。他為籌集善款盡心竭力,但在慈善總會從不拿一包煙、一盒茶。
每年八九月份一直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很多家庭懷著迥異的心情開始為即將啟程的孩子打點行李,準備進入大學的校門。貧困、災難和種種不盡人意讓不少寒門子弟家庭面對昂貴的學費一籌莫展。
張大金深知,寒門學子刻苦學習、走向大學校門、掌握一門專業,才有擺脫貧困的機會。貧困家庭的孩子們經過努力考上大學,卻因經濟困難支付不起學費而扼殺夢想。每年到了這個關鍵時刻,他都親自走訪督辦,幫孩子一把,送孩子一程,圓孩子一個大學夢。2013年,原計劃全市救助考上本科的學生150名,每人5000元,但經過報名和審查,發現考上本科的困難學子多達200名。張大金說,不要說多50名,就是再有200名我們也要想法設法解決這個問題,讓這些孩子在最關鍵的時刻得到救助。王佳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南京師范大學,但她堅決卻又十分痛苦地決定放棄了這一寶貴的機會。她怎么能讓自己身單力薄的媽媽支撐那么沉重的學費負擔呢?她的父親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哪里還有這么多錢供她上學呢?在這個人生轉折點,南京市慈善總會幫助她解決了困難,實現了她進入大學的夢想。
圓夢資助大學生項目,在張大金主持下已經實施了六個年頭。
南京紅山子弟學校是一所民辦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在南京的國內各省份務工家庭的孩子幾乎都在這里就讀。這個學校容納來寧務工人員的子女,而且還是南京市慈善義工服務基地,是大批在寧大學生的慈善義工服務平臺。由于學校沒有財政經費,在此任教老師的工資及辦公經費全都是從孩子們交的學雜費中列支的,沒有任何福利。因待遇低,造成了好的教師不愿來、一般的教師留不住的現象。兩年前,張大金到該校調研,聽取了校長對慈善義工工作匯報,在聞及教師隊伍建設的狀況和學校的困難現狀后,他開始探索如何幫助學校解決教師隊伍等一些實際問題。首先他用工作以外的時間串戶于已退休的教師同事之間,向他們說明該校的情況,想請他們“出山”義務支教;其次張大金主持召開了“為子弟學校、智障中心等單位招募慈善義工信息發布會”,在各大媒體上有針對性地公開招募教師,心理、康復、理療等慈善義工,借助慈善總會這個平臺,把慈善義工服務基地的慈善義工需求情況,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布出去,從而使具有專業特長的愛心人士,能夠有選擇地參與到各服務基地進行義務服務。這樣一方面能有針對性地解決需求單位的困難,另一方面也使慈善義工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運用。通過多方運作,有近80名愛心人士加入到民工子弟校園、敬老院、智障中心和居家養老工作中,加強了社會福利機構的技術力量。如王曉梅老師,三年如一日,默默地在教師崗位上義務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心;吳培敏女士利用自己的技能資源為真美好敬老院老人服務;社會愛心人士姚新月為學生上國學課、進行心理疏導等,同時,還出資30萬元為紅山子弟學校改善條件,修建閱覽室、食堂、電腦教室等。
五年前的一次慈善義工基地領導的交流會上,張大金了解到聾校400多學生多數家庭貧寒,其中有300多名學生都因家庭貧苦佩戴不起助聽器。而學校用于教學的助聽器只有80只,學生只能在上課時才能用一下。張大金根據聾校的實際困難情況,決定向聾校困難生實施助聽行動。為了能購買到質量好的助聽器,他親自跑市場、了解生產廠家。在他為聾校奔波操勞的精神感染下,丹麥著名生產廠家加以資助,慈善會以5800元一只的價格,購買了320只,廠家還贈送10只,了卻了他又一樁心事。張大金常說,有限的慈善資金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最最需要的群體和困難家庭,解燃眉之急。
張大金總是惦記著那些患白內障的貧困老人,他常講,為患病老人解除痛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社會傳承美德的具體表現。患病的貧困老人是慈善機構重點關注的對象。如何發動社會有愛心的醫療機構來關注老人、幫助老人,給患病老人以重見光明的機會,是他一直在致力解決的。南京東南眼科醫院第一個響應慈善總會號召,2008年向市慈善總會捐款1600萬元企業冠名基金,定向用于實施對以上人群的“光明行動”免費手術。截至2013年11月,全市已有近1000位患白內障疾病的老人在手術后重見光明。他還和臺灣明基醫院、江蘇工人醫院、解放軍454醫院、武警南京醫院等多家醫院聯系,讓更多的愛心醫院,利用自身資源為人類服務。
慈善基金是社會各方面愛心人士和企業家大愛的結晶,南京市民不會忘記。由于他們的慷慨解囊,困難群體的生產生活才得以解決。張大金常和慈善會的同志去拜訪他們,給他們帶去賀卡和祝福。這些捐款的人中,大多數是普通百姓,也有十幾歲的中學生,也有共和國的將軍們,他感謝他們,真心實意、一絲不茍地按照他們的慈善意愿,做好慈善會的每一項工作。
……
張大金常說,百姓的贊譽是最好的榮譽,百姓的微笑是最好的安慰,百姓的認可是我們工作的動力,百姓的向往是我們的追求。
天真赤子別無他求,善舉濟世兩袖清風。張大金是南京市慈善事業發展的一面鮮艷的旗幟,是最具有愛心的慈善行為楷模。南京850萬百姓深情贊揚他是“一位心系蒼生疾苦、甘為孺子牛”的慈善好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