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捐款原則上參考以下標準:正廳級8000元、副廳級7000元、正處級5000元、副處級4000元、正科級3000元、副科級2000元、科員1000元。”這出自北京律師王鵬在微博上曬出的《關于在市級單位開展“助力五水共治”捐款活動的通知》,這份落款為“中共臺州市委辦公室臺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的文件寫明:“請各單位于2014年1月13日上午下班前完成認捐工作,并將捐款名單和金額匯總報給市水環境整治辦。”(1月15日《中國青年報》)
捐款表達的是愛心善意,講求發自內心的你情我愿;“紅頭文件”代表的是公權力,具有強制執行的約束力,把互不相干的兩者連在一起,不僅讓公權使用扭曲,也讓捐款善舉變味。盡管善款籌集不無“勸募”的方式,但“紅頭文件勸捐”卻讓人們感受到了捐款行為中的有“權”無“勸”。凸顯權力霸道的以權募捐,只會褻瀆“愛心”,并引發捐款者的“鬧心”和“煩心”,對弘揚慈善文化有害無益。
“五水共治”不失為惠及民生、造福子孫的公益項目,實行環境共建也確屬人人有責的市民責任。但“五水共治”畢竟是列入城建規劃的政府行為,而且已有公共財政的預算投入安排。即便是工程款項確有缺口,彌補之策也應立足于內部挖潛或引進外援,比如縮減三公經費支出、鼓勵民間資本融入等,豈能濫用“慈善”民意,向各級干部的個人錢袋伸手?即使公務員思想境界再高,政治意識再強,其勞動薪酬也是養家糊口的生活依靠和受法律保護的私人財產。
退一步講,即便是政府有意通過慈善渠道讓當地公務員為“五水共治”作點“貢獻”,也只能是以人性化的溫和方式“呼吁”和“勸導”,豈能以下發“紅頭文件”的形式逼人就范?誠然,在“紅頭文件”勸捐中的確不乏“參考”和“自愿”等字樣,但攝于政府權力的威嚴,任誰都能讀懂富有“彈性”要求背后的“剛性”之意。更何況這種權力募捐已按官位高低列出了“階梯型”的捐款標準。所謂“參考”,不過是規避“強制”之嫌風險的文字游戲而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明確規定,捐贈應當是自愿和無償的,禁止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以捐贈為名從事營利活動;捐贈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臺州市以“紅頭文件”強行勸捐,無異于“攤派”甚至“搶劫”,不僅有違捐款人的意愿,涉嫌對公民合法權利的侵害,更是悖逆相關法律法規的違法之舉。
值得警惕的是,“紅頭文件”勸捐并非臺州市獨有,而是近乎于潛規則的普遍現象,并且常常被冠以“政治任務”或與“政治覺悟”掛鉤。懼于地方“輿論場”和領導“印象分”的“無形壓力”,被捐款者往往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權力募捐盛行緣于違法成本過低,只有有效縛住權力、嚴格依法問責,才能讓慈善回歸本源,讓公權使用歸于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