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民生加銀總經理俞岱曦接受《投資者報》記者獨家專訪,詳述這三年民生加銀逆勢中驟變的原因和脈絡
投資者報在眾多公募基金公司哀嘆陷入發展泥濘期、市場難覓好機會做大管理規模時,民生加銀基金公司(下稱“民生加銀”)這輛機車,在總經理俞岱曦的駕駛下,正在加速前進,一鳴驚人。
2011年9月之前,一提到民生加銀,市場流傳最廣的是各種震蕩:總經理一職長期空缺;第一批投研核心成員陸續離職;產品也只有區區5只,公募管理規模不過30億元等等。
俞岱曦走馬上任兩年多來,成績驚人。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6月30日,民生加銀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上升到近300億元,不到三年增長了10倍;專戶產品規模也從無到有,一舉達到了380億元的規模。
民生加銀的戰略應作何解讀?7月中旬,“二伏”的北京還算涼爽。這一天上午,俞岱曦在北京接受《投資者報》記者專訪,詳述這三年民生加銀逆勢中驟變的原因和脈絡,回溯公司規模大幅增長的杠桿和支點,并透露1000億元公募、整體資產管理規模爭取突破6000億元的愿景和戰略。
跳出公募
為什么在別的中小基金公司哀嘆生不逢時的大環境下,民生加銀卻能逆勢發力,實現規模大幅增長?
“基金公司日子不好過,其實根源還是在思想上。我們的秘訣就在于跳出了公募基金本身,我們要做成一個多元化的大資管公司。”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過去大家的慣性思維,總是把基金公司定位為公募基金,其實基金公司早就變成了大資管公司。
“現在大家都覺得民生加銀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增長了十倍,公司財務狀況也從2011年之前的每年虧損將近5000萬元,到2012年扭虧為盈實現了1000多萬元的盈利,但這只是民生加銀浮在水面上的一部分。”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其實更突飛猛進的增長體現在民生加銀的專戶業務和子公司上。民生加銀的專戶用一年半的時間從無到有達做到了380億元,對公司貢獻很大;子公司也只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從零做到3000多億元。其背后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我們認識到了基金公司不只是公募基金,基金公司還可以發展像專戶、子公司這類更加個性化、適合投資對象要求的新型產品。
“從這個角度去看,大家就會發現基金行業其實是很好的。基金子公司這個行業只用了一年多就接近增長了兩萬億。而公募基金呢?從2007年以來就一直停滯不前。”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去年互聯網貨幣基金大行其道,但真正吃到貨幣基金這一塊“肉”的基金公司極其有限,一個余額寶就占去了很大一部分。相反,目前很多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基本上都是成立當年就盈利。因此,基金公司高管們要跳出來,不要再用過去的眼光去把基金公司簡單地固守在公募基金這一塊,要認識到它已經變成一個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從這個角度來說基金行業還是有巨大發展潛力的。
找到支點
跳出公募的同時,還需要找到一個堅實的支點。對于民生加銀來說,這就是金融市場化。
“金融市場化我可以解讀為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利率市場化;二是資產證券化;三是人民幣國際化。”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在這三個層面,基金行業均可找到突破方向。應對利率市場化,公募基金的突破方向就是在貨幣基金上,因為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其實就是金融脫媒。基金公司要干的活兒就是抓住銀行等金融機構脫媒的機會提供相應的產品。
同樣,應對資產證券化,基金公司要做的就是發展專戶、子公司產品,資產證券化首先得有資產并能夠將其證券化,然后在將其證券化的過程中能夠幫其做好風控。“目前基金子公司的蓬勃發展其實就是抓住了資產證券化的機會。” 俞岱曦如是說。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目前許多基金公司還沒有什么動作,民生加銀在這方面已開始布局,他們期望能夠創新地整合中外股東的相關資源在未來開展業務。
找到了堅實的支點,那么要怎樣才能撬動杠桿呢?“最大的杠桿其實就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大勢,只要你能有效地跟隨它,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不光出了一個余額寶,一些公司旗下的貨幣基金也做得很大,像華夏活期寶、興期添利寶、民生加銀現金寶,目前的發展都很不錯。未來基金公司還可以在利率市場化大趨勢下做更多的工作。
新的起飛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1年9月27日俞岱曦加入民生加銀之前,民生加銀剛剛成立不到三年。從媒體報道不難發現,當時的民生加銀可謂焦頭爛額,不光總經理一職長期空缺,基金數量也僅5只,合計公募管理規模在23億元左右,基本上每年的凈虧損在5000萬元左右。
“當時的民生加銀就好比一條風雨飄搖的船,留在船上的人雖有與船共存亡的信念,但未來卻像迷霧一般。新班子到任后,在萬董事長的領導下,為員工指明方向并迅速吸收新鮮力量,大家開始齊心協力努力工作。”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從2011年底到2013年初,是民生加銀發展歷程上的 “野蠻生長階段”。
公開數據也印證了俞岱曦的說法。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3月31日,民生加銀公募管理規模為26億元,然而,僅僅過去了一年,截至2013年3月31日,這一規模已然突破了150億元大關,達到了154億元。
之后,從2013年初到年底,民生加銀進入了俞岱曦表述中的“爬坡階段”。“這是基金公司發展歷程中最難的階段。”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公司規模從20億元到100億元,這是一個大的門坎。規模做大之后,公司員工的想法就會千變萬化,這個階段公司的員工數量、產品數量、業務模式都在不斷提升,員工的思想狀態也存在很大的起伏。各式各樣的沖擊接踵而至。
“不過,民生加銀扛過了這些沖擊,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雖然在這一階段民生加銀的公募管理規模穩定在150億元左右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但正是這個時期,我們的專戶和子公司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從2014年起,民生加銀進入了發展歷程的第三個階段——新的起飛階段。”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首先,民生加銀的公募管理規模擺脫了盤整期,再次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30日,民生加銀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達278億,在150億元的規模上又翻了將近一倍;而且公募基金公司排名也由去年的43名上升到今年的32名,大幅提升了11個名次。相比2011年前的第59名(當時全市場只有60家基金公司)大為改觀。
談到未來,俞岱曦信心滿滿。“到2016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力求突破1000億元,正式邁進前20名中大型基金行列,整體資產管理規模力求突破6000億元。” 俞岱曦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順勢而為即根據公司的發展情況每年調整經營部署,2014年前公司發展的重點在鋪攤子、擴大產品線,2014年公司經營的思路則是聚焦戰略,將更多精力聚焦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就是以投研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以貨幣基金為抓手擴大規模,以專戶為抓手增加利潤。” 俞岱曦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