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坦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吸納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毫無疑問中小企業必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與就業的主渠道。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于我國就業方面的貢獻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之道進行了闡述。中小企業擴大就業必須轉變就業觀念、解決融資難、完善人力體制、提升員工素質等。
一、我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意義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據國家提供的最新材料表明,目前全國工商注冊的中小企業量占總企業數的90%以上;中小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60%,實現利稅占全國的40%;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就業機會,占新增就業人數的90%左右;我國15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總額中,約60%來源于中小企業。
2.中小企業已成為世界各地經濟的脊梁。在美國,雇員在100人以下中小企業占90%以上,其產品出口額占全國產品出口額的40%以上。我國的臺灣地區經濟體系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95%以上的公司是中小企業,其出口額占全部出口額的57%。自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以日、韓為代表的大企業主要模式受到較大沖擊,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所受沖擊則較小,顯示出中小企業獨特魅力。80年代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的年產值增長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遠遠高于總的經濟增長速度。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新增產值的76.7%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如日前我國的食品、造紙和印刷行業產值的70%以上,服裝、皮革、文體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屬制品行業產值的80%以上,木材、家俱行業產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
3.中小企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面臨著新增勞力和存量勞力就業問題,特別是大中專生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小企業面廣量大,且大部分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因而吸納勞動力的容量相對較大。據測算,對于相同的固定資產投資,國有中小企業占用國有資產僅17%,吸納就業量卻達74%,吸納的就業容量為大型企業的14倍;而對于相同的產值,中小企業吸納的就業容量為大型企業的1.43倍。改革開放30年來,城鎮增加的近8000萬個就業崗位,75%以上是中小企業提供的。所以,我國就業問題的解決,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
4.中小企業是農村工業的先鋒隊。我國的中小企業相當部分是地方國有企業或鄉鎮企業,大部分分布在中小城市和集鎮。這些中小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第一,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實現大規模、集約化生產。第二,也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據統計,30年來,鄉鎮企業已吸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9217萬人,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半。這不僅加強了社會穩定,而且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三,中小企業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我國各級政府80%的財政收入來源于中小企業。事實上,哪個地區的中小企業效益好,那里的財政收入就比較寬松,群眾的負擔就比較輕、生活比較富裕,干群關系就比較協調,社會穩定也有了牢固基礎。
5.中小企業是經濟改革的試驗田。相對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改革成本低、運行操作簡便、引發的社會震動小,相對較易進入新體制,已成為企業體制改革的“試驗區”以及改革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諸如承包、租賃、兼并、拍賣、破產等企業改革和體制創新的經驗,往往是先在中小企業試行后、再逐步向國有大型企業推廣而取得的。所以,企業的改革深化離不開中小企業作為“開路先鋒”。
二、我國中小企業擴大就業面臨的問題
1.融資問題阻礙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自有資金一般都比較少,要想發展必需利用外部融資,其融資渠道不外有三種:向銀行申請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發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資。一方面,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上市融資很困難,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金融風險問題,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也難以得到批準。
2.求職者就業觀念落后。求職中小企業的勞動者大多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往往不看重企業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影響,導致了部分勞動者反復跳槽的現象,一個不考慮未來職業發展的就業觀很容易影響勞動者的職業規劃,而就業觀念的落后往往體現在以下幾點:(1)缺乏長期合理的有效規劃。(2)缺乏對利益報酬之外的重視。(3)缺乏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有效定位。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勞動者的就業觀念不夠系統科學,不能夠為自己設計出切合自身特點以及未來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使得他們的工作勞動失去連貫性,很難形成技術上的結晶,從而難以體現自身的綜合價值和核心競爭力。
3.中小企業員工整體素質較低。中小企業對高素質人力資源普遍缺乏吸引力,員工整體素質比較低,這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影響了中小企業吸納更多就業的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小企業的技術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對員工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與之相對應的是,到中小企業求職的勞動者雖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等素質,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不多,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更是屈指可數。
4.中小企業人力管理體制不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人才勞務市場不健全,向中小企業發布人力信息的渠道偏窄,許多信息與中小企業對人力的需求不對稱;對中小企業接收畢業生、下崗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缺少激勵政策;政府缺少對中小企業就業人員進行智力開發和技能培訓的必要投入等。中小企業對于人力培訓以及后續的開發不夠重視,缺少一個科學培養人力的管理體制以及符合人才未來發展的系統性計劃安排。
三、中小企業擴大就業問題的應對之策
1.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構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體系是實現中小企業健康融資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必須加快有關中小企業信貸制度和融資方面的立法,盡快指定有關部門組織制定中小企業融資信貸的法律法規。首先,要劃分中小企業的分類標準,明確中小企業的界定方法。其次,要明確各類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信貸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業貸款的具體管理方法和鼓勵措施。再其次,要落實政府支持中小企業貸款的財政資金渠道、執行機構及管理辦法。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堅持“政策化資金、法人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基本原則,形成一個以政府擔保為主,其他擔保形式并存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成立多種形式的信貸擔保機構,開辟多種渠道籌集擔保基金;由政府、社會中介組織、企業和銀行共同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建立政府貸款擔保基金,為評估發展良好的中小企業提供政府擔保;建立中小企業共同擔保基金,由政府加以引導,調劑各企業間的擔保資源。鼓勵企業間實行會員制的聯保,從而形成完善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同時,金融機構要改進服務,簡化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手續,降低標準和條件,可適當擴大有效財產的抵押范圍,允許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為抵押。擔保資金實行政府財政啟動,各方出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3.糾正求職者的錯誤就業觀念。隨著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日趨上升,求職者應該以嶄新的觀點去審視自己在中小企業里的發展和未來職業規劃。用一種更加長遠宏觀的角度看待所在企業的未來和自己未來的聯系,以更加科學的觀點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依靠自身不斷地學習和進修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工作當中積累經驗敢于創新敢于人先,提出自己建設性的看法幫助中小企業取得業績。同時國家也應該積極幫助求職者修正就業觀上存在的問題,開展一系列的輔導和規劃等。
4.提高中小企業員工素質。加大職工的教育培訓和管理力度是提高中小企業員工素質的重要基礎。首先應該遵循與企業未來發展和利益相匹配的方法,其次還應該選擇與現狀需求相一致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同時還必須找到和員工現有水平和素質相契合的模式,構筑學習平臺和考核待遇體系促進職工成才。首先應該積極建立科學的培訓考核體系,同時樹立起人才觀念,將職工技能水平和崗位掛鉤,把人才、技能要素滲透到各種要素分配和工資待遇中去。同時輔助一些以鼓勵職工提高技能積極性的活動來加以引導。此外,還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維護職工的學習權和發展權,圍繞著如何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去開展一切活動,以發展的角度去審視員工的未來,以尊重的角度去觀察職工的決定和選擇,同時以培養的眼光去找尋員工的優勢。
5.完善中小企業人才管理體制。建立起一套人力資源開發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完善中小企業人才管理體制的前提,樹立起“唯才是舉,擇才重用”的人才理念。確立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目標和重點工作也尤為重要,要建立起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精干高效的成長環境;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對現有的人力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和激勵;拋棄過去傳統的用人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人才觀,牢固樹立起“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通過實施人才引進工程、人才激勵工程、人才凝聚工程、人才培育工程等實現機制創新,為人才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不斷改善人力資源結構,分門別類使用好各類人才。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留住員工的心,不斷調動員工銳意進取的熱情和實干精神。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