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6月以來,各地將釋放民間投資潛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國有項目建設提到重要位置。據重慶、江西、山東、河北、河南等省市已公開數據,總投資規模已超過上萬億元。然而,面對一塊塊項目“大餅”,民間資本表現得十分猶疑,足欲行而趑趄,生怕遭受政策性歧視,又缺失話語權,弄不好會賠本賺吆喝。
(一)開門納客客難入
6月份,各地政府為落實國務院“微刺激”經濟政策,面向非國有資本,陸續開放了一系列國有項目。
6月中旬,陜西省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39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的示范項目。先行選擇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和天然氣開發、新能源開發、文化產業共6個領域,向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開放,總投資約2704億元。
6月23日,江西省面向非國有資本開放300個示范項目,擬引入2701億元非國有資金,其中基礎設施類項目共計143個,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橋梁、碼頭、水利等項目,總投資4551億元,擬引進非國有資本1636億元。
6月25日,甘肅省首批推出100個基礎設施等領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項目,涵蓋綜合交通設施、水利工程、電源電網、工業及資源開發、市政公用設施、社會事業、文體旅游、生態環保等方面。
6月26日,廣東省97個總投資2120億元重大項目向民間投資招標,這些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商貿流通、金融服務等領域,均是過去民間資本難以涉獵的領域。此前,廣東民間投資總量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展,目前已撐起了廣東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的“半壁江山”。
6月27日,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面向非公資本推出110個共2650億元合作項目,其中增資擴股類共24個,涉及金額538億元。這類項目是引進戰略合作者進行增資擴股。還有股權轉讓類共42個,涉及金額437億元。這類項目是通過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企業國有股權。
各省向民資開放項目總投資已超1.5萬億,開門納客已成一種潮流。可是“客人們”還在門外猶疑徘徊。用重慶業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圣輝的話來說,“‘門是打開了,但進門做‘主人的動力還不夠。”
而從開放背景來說,眼下地方政府債務高企、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落實投資資金來源是各地政府向民間資本伸出“橄欖枝”的主要動力,也就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把民資當成救場的,或火中取栗。這點小心思,民間資本持有人當然心知肚明。因此,面對國有項目開放的喜訊,有的民資積極布局,期待分一杯羹,而多數尚在猶豫中,舉棋不定,持觀望態度。
(二)民資何以猶疑徘徊
開放國有項目,對民資來說,當然是一次歷史機遇。以前都說國企在壟斷,如今國有項目向民間資本開放,民資可以與國企平分秋色,共享發展成果。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挺骨感。
從項目構成來看,各省已公布的國有項目多為鋼鐵、機械制造等“夕陽產業”,項目“含金量”不高,利潤不大。這些行業就連國有資本都想退出,又怎么能吸引民營資本進入呢?還有一些是投入大、回報慢、前景不明的項目,比如西南地區一家老牌鋼鐵企業拿出旗下的澳大利亞礦山、江津電鍍污泥處理等多個項目來試圖吸引民間資本,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項目基本都是長線投入,無法吸引民營資本進入。
其實,民資也具有逐利的資本屬性,對那些“油水”不大項目,即便是戴著“國有”的光環,民資也不會下手的。因為民營企業也不是傻瓜,做項目首先要搞最起碼的的成本收益分析。有利可圖,民營資本才會進入。否則,要它進入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民間資本經營國有項目,風險還是得自己擔著,不像國有企業,虧損由國家兜著。
那么,國家為什么不把那些有政策保護、收益明顯高的國有項目對民資開放呢?歸根到底,還是對民資有偏見,不想將民資“喂肥”,只想讓民資作前景黯淡的“接盤者”,替地方政府承擔風險。困難時想到民資,太平時忘掉民資,民資可不是專門“學雷鋒”的。
從項目運作來看,民營資本參與國有項目,還得在“國有”的運行框架下經營,而民資作派與“國有操作系統”原本就不是“兼容”的,有的地方甚至是相克的。民資一旦切入國有項目,勢必會有兩種運作方法在“打架”,政府也時不時地出面干預民企的正常經營,這樣就會影響到民企的運作效率。
這其中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就是話語權,民資參與國有項目,有的是以入股形式進行的,如果國有企業沒有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還是停留在老一套的運行體系上,政府作為婆婆,時不時地指手劃腳,那么民資充其量只能是“提款機”的角色,即便是在董事會里,也沒有多少話語權,因為國企的家長制根深蒂固,股權的力量比較渺小。
因此,民資認為國有項目的“水”太深,不敢涉獵其中。雖說一些民企的資金實力很雄厚,如果不識水性,一旦趟進去,面臨的風險肯定很高。
從項目監管來看,民資擔心政府的歧視性政策令其進退維谷,一個成熟的真正按照游戲規則運行的市場才能留得住民間資本。民資有過這方面的教訓,比如十幾年前各地一窩蜂地賣學校,引進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但僅僅過了幾年,許多老板都含淚卷鋪蓋走人,留下的是大筆的債務和雜草叢生的校園。
是什么原因讓民營學校的老板揮淚跑路呢?是因為教育產業未按市場規則運行所致。民間資本雖然撞破頭擠進來,卻在“另冊”中受歧視,私立學校不能與公立學校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比如在生源上,對私立學校有許多規制,以致私立學校大馬拉小車,加大了教育成本,做了虧本買賣。許多私立學校的老板是拿民間高利貸來辦學的,背負沉重的債務包袱,生源不足,何以為生?不跑路才怪呢。
而國有學校規模大,又享受很多政策性優惠,民辦學校望塵莫及,即使“聯姻”,資源配置的優勢也難以落到民營資本手中。
(三)吸納民資最終靠市場魅力
為了真正能吸引民資參與國有項目,當前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在觀念上去除雜念,吸納民間資本,讓民間資本躋身國有資本壟斷的殿堂,不是一種施舍,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發展經濟的戰略需求。有的地方政府在號召民資進場前,“花言巧語”,政策優惠動聽悅耳,可是一旦民資進入,又是一副面孔。有的甚至用官場權術將民資誘騙進場,有設局引人入轂之嫌。
其次,清掃庭院再開門納客。按中國人的風俗,家里來了客人,先得打掃庭院,把家里弄得清清爽爽的,然后再開門迎接客人。國有項目面向社會資本開放,必須要把國有項目的有關“庭院”清掃干凈,比如政府審批制度、國企管理制度、項目運行管理制度等清理一下,務必去除有悖于調動民資積極性的陳規陋習,這樣民資才能引得進,留得住,呆得長。
再次,給民資以公正的待遇。將民間資本請進來,就要給其同等的市場待遇,與國有資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讓市場公正地分配資本利潤。市場公正則民間資本就站得住腳,立得住身;市場不公,則民間資本進來了,還會被趕出去,或者放棄競爭,中途退場。
總之,吸納民資最終靠市場魅力,國有項目的光環再耀眼,最終是市場定奪民資的錢袋掏還是不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