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視智庫專家郎咸平稱:
這是一個多事之秋。自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領域“惡性”熱點事件頻發,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一方面來自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源自中國經濟自身的系統性危機??偨Y而言,就是外患與內憂并存。
首先,美國宣布“戰略重心重返亞洲”是一切有關中國國際局勢變化的開端?;仡?011年,美國先是宣布從伊拉克撤軍,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克林頓而后又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上署名發表了文章《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要在此后10年里,在外交、經濟等領域加大對亞太地區的關注。這篇文章還針對中國發布了“預告片”: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全對全球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作為所謂的“世界警察”要盯住南海爭端,以及朝鮮核擴散等問題。
希拉里在文章里強調:“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經濟能有現在的繁榮,是靠美國幫助實現的,所以現在中國也要幫助美國走出經濟危機。”很荒謬是不是?但我認為這篇文章就是美國對華態度的濃縮——在軍事上遏制,在經濟上要對中國“剪羊毛”——美國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有今天的繁榮,離不開美國的輔助,是美國把中國經濟這個“羊毛”養肥厚的,所以中國要回饋美國,幫助它實現經濟復蘇。換句話說,就是在經濟層面上到了美國對中國“剪羊毛”的收獲時期。
首當其沖的是經貿領域,美國為了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實現復蘇,提出“重塑制造業”,以制造業復蘇拉動經濟增長、緩解失業壓力。為此,美國首先是聯合歐洲國家在過去兩年里對我們的貿易進行了無情的打擊,具體表現就是對我們的光伏企業、鋼鐵企業等接連不斷地發起“雙反”調查,透過高關稅降低“中國制造”的“廉價”優勢,在保護歐美本土企業的同時,給我們的產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其次,美國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這些國際組織向我們的人民幣施加升值壓力,進一步打擊出口產品的“廉價”優勢。這之后我們看到了什么?一向由美國把控的世界銀行,新行長換成了“亞洲面孔”金墉,向全世界虛偽地展示美國對亞洲的“善意”。
美國選擇的第二個領域就是透過地緣政治對中國實施遏制,這一次它的那些亞太戰略支點國家——日本、菲律賓等悉數登場。所以我們看到了2012年4月菲律賓軍艦在黃巖島附近騷擾我們的漁船、漁民,引發黃巖島風波,讓自2009年就開始發酵的南海爭端迅速升級,2013年4月,美國更是明目張膽和菲律賓在它的呂宋島搞聯合軍演;另外,2012年6月,越南國會通過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越南海洋法》;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上演“購買釣魚島”鬧劇,引發釣魚島爭端,同樣是2013年的4月,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東京重申美國對于“協防日本的承諾”。這場美國鳴鑼、助陣,日本、菲律賓幾個國家輪番登場的海洋領土大戰,在過去一年里牽扯了我們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