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海門與上海人緣相親,地域相連,經濟相融,文化相通,雙方合作交流歷史悠久。近年來,海門市委、市政府把依托江海、服務上海、全面融入、借力發展,將海門打造成為上海的“產業園”、“創業園”、“后花園”和“衛星城”作為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根本導向,兩地形成了寬領域、多層面交流合作,也為海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上海動力”。
一、海門加快融入上海的基礎
1.注重規劃的研究和對接。我市始終把研究上海的發展規劃、掌握上海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尋找接受上海輻射的切入點,作為接軌上海、融入上海的前提。本著“為上海的支柱產業配套,與上海新興產業協作,和上海的一般產業互補”的原則,科學編制《海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五年計劃》、《海門市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海門市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等各項規劃,加強與上海產業對接,通過“錯位競爭、差別競爭”,加快建設長三角北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比如,在發展新興產業時,明確提出,要全面對接上海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強與上海相近產業的協作,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新興產業;在全市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規劃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全面對接上海,創新服務業發展內容和方式,加快發展物流、金融、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現代商貿、現代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全面提升吸引上海及周邊地區產業、人才、資本的能力。
2.接受經濟的輻射和帶動。近年來,我市以招商引資、項目引進為重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接軌活動,主動接受上海經濟的輻射和帶動。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接軌上海這個平臺,我市自2004年以來,共承接上海轉移項目500多個,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現代制藥、寶鋼集團、復旦復華、西部集團等一批大型國企、知名企業紛紛入駐海門,單體投資都超過了10億元,實現了我市重大項目的突破。
3.實現園區的共建和發展。隨著接軌上海工作的不斷推進,滬海兩地實現了從單個項目合作,向共同打造產業發展載體的轉變,從單個產業的合作向一二三產業全面合作的轉變,海門與上海的合作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融合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園區共建走在了全省前列。海寶工業園是世界500強寶鋼集團在滬外整體開發的第一個現代化工業園區項目,被授予首批“長三角園區共建聯盟示范園區”。總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首期開發面積2.5平方公里,總投資150億元。目前已有總投資35億元的寶鋼精密鋼絲、總投資20億元的寶鋼物流、總投資10億元的冠達爾鋼構、總投資6億元的寶鋼磁業等4個項目成功入駐,并相繼竣工投產。此外,一批代表寶鋼集團一流技術水平的重大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將陸續簽約進區。海門復華高新園總投資15億元,先期啟動總投資4.7億元的復旦復華藥業項目2011年7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占地100畝,規劃建筑面積6.3萬平米。復旦科技園總投資20億元,一期開發200畝,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復旦科技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環保科技、生物工程等產業的科技研發和教育培訓等,并重點引進與產業定位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目前,復旦科技園已納入2014年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劃重點項目。中國醫工總院海門分院重點從事化學藥、生物藥等領域的實驗研發、分析測試,積極創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并提供生物醫藥產業人才培訓及研究生培養。中國醫工總院海門分院全部投入使用后,將引進300多名常駐研發人員。
二、海門全面融入上海的方向與措施
1.完善對接平臺,提升合作層次。一是提升合作層次,拓展合作領域。積極爭取邀請上海市、區、縣的領導到我市考察訪問,推動形成雙方高層定期互訪交流。鼓勵各園區、鄉鎮和市直各部門都與上海市對口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同時,加強和上海各級各類型學校的交流合作,推動投資辦學、聯合辦學,合作培訓,拓展辦學空間,提升辦學層次。二是完善對接平臺,形成合力機制。堅持部門聯動,市鎮聯動,建立市接軌上海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交流督查有關情況。同時整合我市在上海招商資源和辦事機構,建立定期溝通交流機制,做好信息收集、招商協調、組織聯絡等工作。積極與上海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等上海投資服務機構合作,利用其信息源多、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優勢,推動共建信息平臺,打造招商信息窗口。建立中介服務平臺。發揮海門在滬企業家商會和各中介組織的作用,為我市發展牽線搭橋,出謀劃策。同時積極推動兩地行業協會之間逐步建立規范的對接渠道和對接機制。三是組織系列活動,營造濃烈氛圍。組織好海門(上海)春季和秋季兩次招商月活動。爭取和上海有關方面合作在我市舉辦產業發展、園區共建等專題的合作論壇活動,促進兩地間政府、企業間互動交流。與上海新聞單位加強合作交流,組織上海新聞單位記者來海門采風活動,滬企在海門宣傳活動,制作各種宣傳片、專題片,及時報道我市與上海開展經濟合作的相關信息、動態,更好地展示海門,吸引投資。
2.建立快速通道,發揮同城效應。積極推進與上海之間的快速化、通勤化、公交化聯系,實現區域交通設施共建共享。一是加快崇海通道建設。目前,崇海大橋已列入《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普通國道G228和《江蘇省省道公路網絡規劃(2011-2020)》高速公路S32。崇海大橋及接線是江蘇高速公路骨架干線網“橫四”S32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上海市國省道布局規劃(2011-2020)》中的公路網相銜接。我們將繼續加強與上海的溝通對接。二是加強軌道交通研究。根據《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2-2030)》,崇海大橋規劃為公鐵兩用。在南通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中,南通軌道交通1號線在青龍港站規劃預留連接崇海大橋至崇明、上海,與上海市軌道交通19號線實現無縫銜接。我們將積極對接上海的軌道交通規劃,加快研究軌道過江方案,優先發展過江軌道交通。三是加速城市公交對接。積極探索兩地之間客運“公交化”模式,開通海門與上海城市公交,推進兩地同城化進程。推進公交IC卡全面對接,使海門與上海公交卡通用,兼容兩地公交車、地鐵、出租車、輪渡等,全面享受同城公交交通優惠政策。
3.加強產業對接,實現差異發展,打造上海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在農業上,以上海市場準入標準為依據,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無公害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組織開展面向上海的展示展銷活動,開拓上海市場,同時,積極引進上海資本,在建立種植業和養殖業基地的基礎上,推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在工業上,充分發揮我市塊狀經濟突出,中小企業多、加工能力較強、經營機制靈活的優勢,密切與上海主導產業和重點行業的合作,全方位做好產業協作和產品配套服務,吸引更多上海企業將生產加工中心放在海門,加快建設上海裝備制造、汽車制造等的配套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我市土地、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較低的優勢,開展差異競爭,有選擇地吸引在上海不再具有成本優勢的產業向海門轉移。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爭取成為上海科研的中試、應用、推廣基地,承接更多的高新技術產品加工任務。同時,面向上海國資委管理的大型國有企業、500強企業和中國民營500強在滬企業,以汽車、生物醫藥、機械裝備、高新技術等產業為重點,積極開展項目招商和產業鏈招商,主攻龍頭型、戰略型的產業鏈核心企業,引進一個帶動一批,在重大項目上求突破,把海門建設成為上海傳統產業的接納基地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擴張基地。在服務業上,充分利用與上海地緣優勢,大力實施服務業振興計劃,推進現代物流業、旅游業、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與上海的深度接軌,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
(作者系海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