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十年常遠道,看盡人間事。一個外貿人的十年,沉浮有時,思考有時,轉變亦有時。
在2014年4月份第115屆廣交會上,本刊記者有幸結識了廣州美欣無紡布袋有限公司總經理施遠娟。這位在外貿行業摸爬滾打十年之久的經理人,經歷了職業生涯中從采購代理到代工,再到創品牌的三次改變,也見證了中國外貿的成長之路。
在當下眾多外貿企業一哄而上做品牌的硝煙中,施遠娟從自身的經歷出發,發出了不同的聲音:要看清楚“我是誰”,并不是每家外貿企業都適合做品牌,不做品牌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三次職業改變,見證外貿風云
2004年,正值中國外貿放開之時,大批民營外貿企業涌入市場同臺競技,“中國制造”很快染紅海外。這一年,施遠娟抓住機會,開始為國外客戶做采購代理,這一做就是五年。
那時候,海外采購熱潮洶涌。除了南美洲尚處于萌芽狀態,不管是中東、非洲這些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客戶,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客戶,都涌入中國大批采購。
施遠娟的客戶主要來自歐洲。“那時候,我們的國外客戶在中國采購從來不討價還價。”說到其中的原因,她解釋稱,即使不還價,他們賺取的利潤都已經很高了。另外,他們也擔心一旦降價,中國產品的質量會下降。“可想而知,當時中國產品多么便宜。”
然而,這種賺錢不費吹灰之力的好日子,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畫上了句號。直到現在,一提到當年的美好時光,很多外貿人仍很感慨。可惜世事難料,金融危機成為外貿行業的一個轉折點,也成為施遠娟職業的轉折點。
身在其中,施遠娟對此感受深刻,并由此進入她職業生涯的第二個階段:由采購代理商轉變為給知名品牌做包裝袋的代工。
“金融危機之后,歐美市場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原來的高額利潤被壓榨,國外分銷商的日子也不好過。”施遠娟說,“現在已經沒有分銷商能夠賺到翻倍利潤,30%~50%的利潤率已經算很高。”
可以說,中國產品便宜,很快全世界皆知,由此吸引更多的國外采購商來中國采購,采購透明度也隨之提高。加之中國生產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幣匯率因素,金融危機后中國出口商和國外進口商都艱難度日。
說到底,國外進口商和中國出口商可能都只是中間商。一旦零售客戶的利潤減少了,他們就會向進口商壓價,而進口商利潤少了,也會向中國出口商壓價。這可謂是一個由需求端需求疲軟引發的“慘案”。
這時候,采購代理商無疑成為這個鏈條中首先被壓制的對象。中國的一些工廠也開始慢慢摸索到出口的門路,那些純粹只倒買倒賣、對產品創新不起實質作用的貿易代理商,很快被工廠擠掉。
而這些被擠掉的貿易商該如何在貿易鏈條上存活下去?此時,轉型升級成為他們急切抓住的一根黃金稻草。“實際上,這種轉型升級是迫于生計不得不轉,并不是企業自發去轉型升級。因為市場環境變了,以前的經營模式已經無以為繼。”施遠娟分析稱。
這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轉入國內市場,開始跟國內工廠緊密合作,比如購買工廠的股權,或者對產品比較有研究的,就獨立開辦自己的工廠。還有一些人學了第二外語,比如西班牙語,轉而去開拓南美市場。
在這股轉型升級的浪潮中,施遠娟選擇入股一家工廠作為從事代工的據點,獲得了該工廠50%的股權。2008年至今,施遠娟的工廠已經為威露士、茜施爾等多個品牌做無紡包裝袋。
近兩三年,施遠娟職業生涯又有了第三次轉變,她嘗試創立了自己的休閑包品牌“南宋”,“但并不成功”。不僅是施遠娟,廣州很多做自有品牌的企業,最后大部分都“賠了夫人又折兵”。
“國外市場不好了,轉到國內來做品牌升級并沒有錯,但是忽略了對國內市場環境的深入了解。”施遠娟的這次嘗試讓她交了一大筆學費,同時也讓她意識到:盲目跟風自創品牌,有可能走的是一條死胡同。
做自有品牌:不賺最后一個銅板
一大批外貿企業在國內市場做品牌,遭遇了水土不服,以失敗收場。施遠娟認為,這并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失去了先機。“當全中國企業都知道要做品牌的時候,你認為自己還有多大的勝算?”
她比喻稱,一個商機出現了,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有金礦,你也跟著去挖。幸運的話,能賺到最后一塊銅板,而相當一部分人由于動作遲緩,可能連最后一個銅板都見不到。
在廣大外貿企業還在做出口時,一些企業或許在10年前就預測到了中國的發展,因此很早就已經著手做品牌。到現在,這些品牌打開了市場,搶占了先機。例如,2008年之前,一些企業還在扮演代工角色時,就已經準備創立品牌,他們會留意市場變化、產品定位,并學習別人打品牌的優秀經驗。
施遠娟的一個香港朋友十年前就開始在非洲做休閑包品牌,那時候非洲經濟不好,所做的品牌也并沒有馬上就有收獲。但是,堅持到現在,非洲經濟已經開始發展,這位香港人也在非洲站穩了腳跟,現在非洲每個月對他們產品的采購量都在十個貨柜以上。
有了這樣一批具有先見之明的人,金融危機之后,部分外貿企業開始做品牌時,會有一種“為時已晚”的感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用一分鐘的準備去跟別人的十年積累競爭,結果可想而知。這也讓施遠娟體會到了創立自有品牌的艱辛。
李嘉誠說他不會去賺最后一塊銅板,而施遠娟發現,她同很多業內同行一樣,正是想賺到最后一塊銅板。
施遠娟說,2008年她開始為品牌做無紡布袋包裝代工時,其實心里打了一個小算盤,“當時,我的目標是創立一個自己的休閑包品牌。而做無紡布袋產品要跟各種各樣的品牌打交道,這樣我就可以多學習這些品牌是怎么經營的,并從中得到啟發。”
然而,盡管在這兩三年的摸索中,施遠娟為創立品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成本,但是品牌的盈利狀況并不理想,“跟以前做采購代理時沒法比”。
用她自己的話說,真正投身做品牌時,發現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她不是專業設計師出身,需要從外面聘請設計師。而歐洲的設計師年薪要求80萬歐元,香港設計師設計一個包裝款式也要20萬元人民幣,而且還不能保證產品投放到市場會獲得成功。endprint
施遠娟意識到,她根本沒有本錢往這上面砸,只好請了國內二流的設計師。而即使是國內設計師,施遠娟也不清楚他們能設計出什么水平的產品。設計師就像一個工程師,他們是按照企業的要求來設計產品,需要企業告訴他們市場需求是什么。“這個時候我發現,我對市場的敏感度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她說。
其實,這其中也隱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企業能為這個品牌投入多少資金?能承擔多大的資金風險?施遠娟認為,從純粹商業的角度來說,做品牌的最終目的是賺取利潤。因此,我們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做品牌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比如設計能力、資金實力、開拓市場的能力,還需要時間的積累。對于小型外貿企業來說,自創品牌根本就輸不起。
“第一年投入,結果虧損,第二年、第三年依舊虧損,這時候我們就要想一想,這樣的無底洞到什么時候能填滿?以前積累的老本還能這樣折騰幾年?”施遠娟認為,除了一線品牌、一流企業外,有一些中小企業連生存都很困難,盲目跟風做品牌并不可取。
她特別理解這些企業,本來掙的就是辛苦錢,最主要還是靠低價的方式來生存。如果兩三年不盈利,吃老本是不能長久的。即使是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也不會長期做虧本買賣。
“做品牌時,可以先試水溫,但不要把整只手都伸進去,可以伸一根手指先試試。”施遠娟以自己的體會說,“如果發現水太燙,就立即撤出來,不然可能會傷痕累累。”
看清“我是誰”,做最好的代工
施遠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經理人,她已經試過了水溫,結果并不樂觀。因此,她開始想:對于我們這種沒有足夠的資金、請不起知名設計師、對國內市場也不太了解的代工來說,難道就無路可走了嗎?
最后她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做品牌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但絕不是唯一的出路。”施遠娟分析說,“品牌升級的本質是什么?是把我們國內的優質產品加上優質的設計,然后通過一個響亮的名字傳輸到最終消費者,讓消費者記住我們的產品。”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做品牌是很復雜的,并不是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在施遠娟看來,它起碼要具備兩個方面,一個是市場,另一個是生產。一個品牌市場做得再好,logo做得再漂亮,廣告語起得再吸引人,如果在生產環節質量出現問題,消費者也不會買賬。
現在市場上有一些一線品牌,已經積累了足夠的人氣,它們既有市場部,也有自己的生產車間。而如果品牌沒有同時具備這些條件,它就要找合作方。
施遠娟認為,工廠可考慮與擅長做市場和品牌的人‘結婚,做到優勢互補。“現在小型企業往往是一條腿走路,如果一個中型廠商和一個中型的品牌公司結合,他們可能就有了與市場上一線大品牌競爭的實力。”
當然,除了做品牌,代工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在技術領域提高檔次,為別人的品牌做出高品質的產品。”施遠娟說,她做了多年代工,工廠在技術上已經具有很深的造詣,但仍然不間斷升級技術。
她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一直走在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技術水平的前面,不再靠廉價取勝,而是靠產品高品質。這樣,歐美買家仍然會找中國廠家。“其實現在看歐美不難發現,它們還是有一部分工廠存在的。這部分工廠沒有我們的低價勞動力,它們靠什么生存? 很顯然是高于我們的技術水平和本土化服務優勢。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施遠娟說。
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富士康,它是一家高技術水平的代工企業,為“蘋果”手機做代工。雖然沒有自己的產品品牌,但是它成為了全球知名的代工品牌,在與知名品牌的合作中分享到了充足的利潤。
施遠娟說,她仍然沒有放棄自創的品牌,但目前并不打算在這個品牌上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因為經過嘗試,她更加看清了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我們行業本身已經在跟很多品牌打交道,所以不存在跟品牌聯姻的可能了。我打算繼續將重點放在外貿代工領域,提高技術門檻,當務之急是研究無紡布袋在國外的最新工藝。”
她還提醒外貿企業說,做品牌這條路不是不好,但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盲目跟風創品牌,可能將自己辛辛苦苦十幾年攢下的積蓄都賠進去。要看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不做品牌,也能在外貿鏈條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從代工到做品牌,再到主打代工,施遠娟似乎繞了一個圈,但這絕不是回到了原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