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為數眾多的廣播節目都采用口語化表達,以“說新聞”的形式給人以親切、自然之感,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但近年來,部分節目在追求口語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主持人的語言越來越隨意和私人化,而忽視了節目內容把關,使廣播節目混同于私人之間的聊天,一味耍貧嘴,從而形成了“口水化”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廣播節目“口水化”的最主要表現,就是主持人將廣播節目“私人化”,說一些與受眾無關的個人信息。如在某一檔節目的開篇,女主持人說:“今天是2014年3月18日,是我朋友的生日!祝他生日快樂!”這些純個人的信息與節目無關,與聽眾也沒有任何關聯,聽眾是不會感興趣的。“口水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節目的信息量減少?!翱谒惫澞吭谠掝}的選擇上大都表現出過于寬泛、表象化、隨意等特征,尤其是一些所謂的“陪伴性”節目,大多是準備幾首歌,找幾條網上的八卦新聞,主持人聊聊新聞放放歌,再插播一些天氣、路況等信息。
避免“口水化”第一是要明晰伴隨性口語化與自娛自樂“口水化”的界限區分,要以為聽眾傳播有價值的信息為基礎,離開了這一點,就很容易流于“口水化”。二是要安排好節目的內容,努力增大節目的有效信息量,避免因內容單薄而隨意為節目“注水”。三是要增強聽眾意識,研究聽眾心理,滿足聽眾的需求。
(孫榮欣文,摘自2014年5月24日《光明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