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燕趙腹地的河北省武強縣,至今仍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然而,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卻誕生了一道文化盛景——武強年畫。
歷史上,武強曾屬深州,《深州風土記》上記載:“武強地瘠人貧,物力稍絀,民往往畫古今人物,刻板集印五色紙,入市鬻售,悅婦孺。其事至鄙淺,然頗行遠……”武強年畫的原料,均產自當地:刻版所用的木材,是當地一種耐旱、抗鹽堿的杜樹,這種樹年輪不明顯,木質柔韌,遇水不變形,刻繪不脆裂,上板不走樣,卸版不變形。所用紙張由蘆葦和秸稈制造,也產于當地,所用顏料均來自植物萃取。雖物力稍絀,但武強人心靈手巧。
武強年畫多用紅色,紅色在中國文化中,有喜慶、升官、發財、結婚之意。在構圖上,整個畫面幾無空閑,體現出一種豐滿富足的感覺,表達了處于底層的勞動人民對于豐衣足食生活的強烈向往。創作手法上,武強年畫傳人說:“畫畫無正經,新鮮就中。”這通俗的語言,體現了武強人的創造性和隨意性。
然而,這一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卻總被官方視為“鄙淺”之品,被排除在藝術史冊之外;又因它是一年一度的節俗時令裝飾品,用價格低廉的毛頭紙制作,“一年鼓一張”,很少有人保存或使用多年,因而難覓準確的歷史起源。但從博物館搶救、收存的大量民間年畫古版和年畫資料考證及文化考古來看,當始于宋元時代。傳承近千年,其生命力不可謂不強大。究其因,武強年畫是表達百姓自己訴求的載體,是百姓欣賞得了、消費得起的藝術,是農民集體審美意識的傳達。因此,盡管古代官方的評價不無貶詞,但武強年畫卻在民間走得風風火火。
這一在滏陽河畔扎了根的藝術,逢盛世而愈嬌艷。
1985年,武強年畫博物館建立,現為國家重點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開館以來,接待參觀者20多萬人次,曾5次來館參觀的日本民藝家三山陵女士評價說:“武強年畫是中國年俗、民俗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為促進武強年畫的傳承,武強縣積極開展“武強年畫中國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對外宣傳和藝術交流活動,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30多個大中城市及美國、韓國、新加坡、比利時、西班牙、荷蘭、日本等國家舉辦專題展,大大提升了這一傳統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2012年2月,來自河北大學工藝美院的25名模特向在場觀眾展示了5大系列、45套武強年畫服飾,首次嘗試以動態的服裝服飾演繹武強年畫靜態的語言藝術,使年畫變成了流動的風景。
2014年3月22日,在湖北省圖書館開幕的廉政文化展覽系列活動中,“畫鄉品蓮”武強廉潔年畫展作為全國唯一受邀參加的地方特色內容,好評如潮。《周敦頤愛蓮》、《兩袖清風》、《廉字圖》、《忠心保國》、《焦裕祿》等百余幅武強年畫精品,分為“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勤”——“業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和”——“禮之用,和為貴”四部分參展。湖北省紀委常委、秘書長張依濤深有感觸地說:“武強廉潔年畫特色鮮明,形式活潑,是開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好教材!”
靜態年畫述悲歡,大俗大雅奏強音。古代難登大雅之堂、只在民間風行的武強年畫,而今不僅走出國門,還奏出時代最強音。看來,至鄙淺,也能頗行遠,適合的,便是好;不斷創新,便能行遠。梳理武強年畫的發展脈絡,給人啟迪頗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