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順 易可
舊時的跑馬廳對于年輕人來說肯定是很陌生,經過了幾十年的變遷,跑馬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1年8月28日,上海軍管會宣布收回跑馬廳。當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將跑馬廳改建成人民公園和人民廣場 。1954年5月31日,跑馬總會所有建筑物由人民政府接管,跑馬總會大樓改為上海圖書館 。1957年在黃坡北路190號興建上海體育宮,以后又修建了上海市人大辦公樓(后重建為上海市政府辦公樓—人民大廈)、上海博物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等建筑。1992年9月14日,人民廣場綜合改造工程開工。1997年,上海體育宮動遷至大渡河路,原址被建為上海大劇院。1997年,上海圖書館遷至淮海中路新館,上海美術館進駐原跑馬總會大樓。
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英國商人霍格(W.HOGG)與英國駐滬領事一同向上海道臺提出,要求劃出租界以西,護界浜(今西藏路)以西地段,建一條跑馬道。在清政府同意下霍格用低價強征了今西藏中路以西、南京西路以南、黃陂南路以東、武勝路以北的農田466畝,每畝折價僅25兩銀子。當時場地中間還有一個70余座房子的村莊,霍格等人強行以30兩銀子1畝地,100兩銀子1座房的低價買下,在清政府和英國人的重壓之下廣大農戶根本無力抗爭。最終用這塊土地建成了號稱遠東第一的上海跑馬廳。1946年,江蘇江陰北門人鄧仲和先后向英國人購下南京路外灘的匯中飯店和南京西路的仙樂舞館兩處地產,創中國人購買外國人產業的先例。他還在財長宋子文擔保下買下24層國際飯店和跑馬廳。解放前的跑馬廳只是少數達官貴人游玩的場所,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無直接關系。
解放后,體育宮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逐漸成為普通百姓鍛煉健身和休閑娛樂的場所。1997年,體育宮遷至普陀區大渡河路,占地面積約100畝,當年承擔了第八屆全國運動會男子排球和棒球項目的比賽任務。目前,體育宮經過不斷修繕,設備逐步完善,成為集體育競賽、訓練、對外開放于一體的多功能新型綜合體育場館。
長期以來,體育宮一直是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基地,從20世紀50年代起,為上海和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體育專門人才,如乒乓球界的徐寅生、李富榮、張燮林、鄭敏之、林慧卿、李赫男;武術界的蔡鴻祥、邵善康;舉重界的曲柄瑜、李斗魁、蔣華根。目前,體育宮業余體校設有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棒壘球等項目,擁有一支事業心強、工作負責、在教學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上不斷改革創新的教練隊伍。
體育宮設有體育館,內有空手道場館、武術場館、健身房、桌球房等健身場所,可進行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等項目的訓練和比賽,體育宮還有保齡球館、小足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設施,以及免費開放的室外健身苑等。每天到體育宮進行健身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體育宮是上海西北部地區最為綜合的健身場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