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卿 何佩佩
走過充滿希望的春天,迎著夏日的火熱,襄城縣超穎制衣有限公司終于迎來了盛夏的果實。目前,該公司快速發展,各類訂單紛至沓來,令該公司董事長李才記欣喜不已。
李才記,一位農民企業家,初次見面,記者就對他有了很深的印象:個子不高,但嗓門很大,聲如洪鐘,講起話來總是精神振奮,滔滔不絕,非常有激情。他做事有執著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信念,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有勤學愛鉆的勁頭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艱辛創業路
其實,早在1984年的時候,為了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動并影響全民干事創業的激情,李才記就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辦起了一所農民工裁剪培訓學校,以此來幫助農民工學技術、學技能,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和提高他們的收入。當時,學校還免費培訓下崗職工,好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后能重新就業,緩解社會壓力和矛盾。回憶往昔,李才記十分感慨:當時滿懷著一腔熱誠,一個夢想,卻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反對和村里人的譏笑。很多人都認為他不會成功,但他最終說服家人并獲得了親朋好友的支持,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第一期培訓班,他只招了6名學員,且大都是親友介紹來的,在經過3個月的培訓后,6名學員應聘到南方的服裝廠,得到了廠方的認可和肯定,并拿到了豐厚的待遇。這給其他觀望的家長帶來了信心,同時也給李才記帶來了發展的希望。從第二期的16人到2005年的每期100多人,李才記的服裝裁剪學校每年為社會培訓輸出勞務人員1000多人。
2005年,由于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辦學條件已不能滿足學員的需求,經過多方協調,他與襄城縣潁陽鎮糧食管理所達成了房屋租賃協議,當時僅房屋維修和教室裝修這兩項就花費了45萬元。
超穎服裝裁剪職業培訓學校是所民營學校,李才記講究經濟效益,但更注重社會效益。從辦學之初,他就聲明免費招收殘疾學員、下崗職工及留守婦女,對于家庭困難者,還將給予經濟上支持。李才記認為,救濟實際上是“救急”,捐一些財物,只能解困于一時,而真正的幫助是教給他們技術,培養一個學生,脫貧一個家庭,影響一個村。
2006年,許多農民工因在外地打工掙不到錢而回到家鄉,一些年齡大的下崗職工不好再就業,李才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深思熟慮,李才記又多方籌資300多萬元,辦起了超穎制衣有限公司。在免費培訓的基礎上,優先安置年齡大的下崗職工,為當地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隨著公司逐漸走上正規化道路,李才記的事業也蒸蒸日上,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吃水不忘挖井人”,取得成功的同時,他不忘回報社會,除了照章納稅,他還經常扶助貧困學生,為穎陽鎮敬老院捐獻冬秋服裝。特別是在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李才記的制衣公司也是困難重重,但他為響應政府的政策,在明知賠錢的情況下繼續開工,借貸100多萬元支付工人的工資,以此來緩解社會就業的壓力。他的事跡先后被《中國經濟時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河南工商》雜志、《大河報》《許昌晨報》和許昌電視臺、襄城電視臺等媒體報道,引起社會各界的好評,也獲得了許多榮譽:2005年被襄城縣人民政府評為“再就業先進工作者”,2006年被許昌市評為“就業明星”,2007年被許昌市勞動就業局評為“就業明星”,2008年被許昌市評為“創業明星”,2009年被中共許昌市委、市政府評為“創業明星”, 超穎服裝裁剪職業培訓學校也多次被各級單位評為“先進辦學單位”。
把企業辦到農村去
不管走到哪里,李才記總是時刻提醒自己:咱是一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服務于父老鄉親,他把企業和裁剪培訓學校都建立在農村。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尋求更好的出路。這也衍生出了新的群體,如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近年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婦女卻遲遲未進入公眾的視野,未受到與老人和孩子同等的關注。
留守婦女既是家庭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也是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頂梁柱。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留守婦女逐漸從完全的土地經濟活動中解放出來。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迫使她們的就業情況也面臨改變,但是低文化、低技能的自身現狀嚴重地制約了她們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面對如此現狀,她們怎么辦?政府怎么辦?
這時,李才記的超穎服裝裁剪職業培訓學校也就此應運而生。其實,早在二十幾年前,李才記就開始做這方面的培訓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不得不停止辦學。這次超穎服裝裁剪職業培訓學校的重新開辦對于李才記來說,也算是重操舊業,再次撿起自己心愛的事業,李才記信心滿懷。
通過對當地留守婦女的調查顯示,96%的留守婦女都有就業增加家庭收入的愿望。留守婦女對知識、技能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她們希望通過提高自身素質,改變自己的勞動方式,從而提高收入、脫貧致富。她們希望通過參加種養殖農業技能、縫紉、刺繡等技術培訓,提高自身就業創業技能。
“校企聯合”讓人人都有工作
想把一件事情辦成,特別是想把一件大事辦成,需要密切關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親自去督促、落實。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因為細節性問題影響全局。李才記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目前,超穎服裝裁剪職業培訓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了襄城縣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持,當地勞動局勞動監察股股長龔紅莉到該公司調研時候說:“像這樣的惠民企業,我們一定大力支持!”不僅如此,李才記公司所在的潁陽鎮黨委書記王榮德也經常去現場指導工作,他對李才記說:“如果需要什么政策方面的幫助,我們一定全力以赴。”領導的關心、支持、幫助、鼓勵,給了李才記不斷奮進的動力,讓他對把學校辦好,把學校做大做強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作為一所裁剪培訓學校校長,李才記最終的目的,是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作為一個企業的董事長,他則希望為更多人提供工作崗位。經過多方考察,李才記將辦學和企業結合起來,采用校企聯合的方式,帶動襄城縣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一是圍繞市場的需求設置專業,每個專業的開設,都充分了解市場需求,進行廣泛的調研論證,保證學生學到的專業技能畢業后立即派上用場。二是狠抓教學質量。在教師配備上,打破年齡、資歷限制,突出強調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在教學內容上,學生畢業前都要學習3套教材,即:省里的統一教材、學校根據實踐經驗編寫的簡單實用的自編教材、按照不同企業的不同要求編寫的企業教材;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無論學哪種教材,都把實踐、動手能力放在首位。三是采取靈活的學制。根據專業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時間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在“短、精、快“上下功夫,保證學生學得快、記得牢、用得上。endprint
為了把學生培養成企業用人的“免檢產品”,學校一是廣泛征求、了解各企業的用工要求,根據企業的標準調整教學內容。比如,根據一些名牌企業的要求,在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同時,特別注重學生的紀律觀念、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二是與多家明星企業建立了“聯姻”關系。經過不懈努力,學校先后與國內外知名的上海鶴山服飾有限公司、福建格來德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由企業提供用人標準,學校根據“訂單”培養,學生畢業后直接到這些企業就業。現在,學校有些專業的畢業生不到畢業時間就被企業“搶訂”,“超潁裁剪職業培訓學校”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牌子。
李才記自豪地說:“原來是企業挑剔我們的畢業生,現在是畢業生挑剔企業,不了解的企業不進、專業不對口的不進、效益差的不進、不是名牌企業不進。”
打造中國“金藍領”的搖籃
“現代社會不但需要高層次的科研人員,更離不開熟練的技術工人。作為一所職業學校,我們的職責就是為社會多培養合格的技術人才,使他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自己也能勤勞致富。”本著這樣的想法,李才記在辦學中始終以學生能掌握過硬的實用技術為出發點,在理論教學中貫穿實踐,堅持在學中練,在練中學,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李才記采取“長短結合、校企結合、訂單教育、因人施教、適時就業”的辦學模式,使短期培訓和三年制學歷相結合、教育與就業相結合、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以服務‘三農為導向、以安置畢業生就業為動力、以職業技術培訓為重點、以使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全部脫貧”為目標的民辦職教新路。
談到學校及公司今后的發展,李才記說:“5年之內,我們要培訓10萬名專業技術人員,努力把襄城縣由農業大縣打造成人力資源強縣,把學校打造成為中國‘金藍領的搖籃。同時,超穎制衣有限公司也將不斷擴大,爭取明年建成一個可以容納2000工人的大廠。”
誠實守信的做事風格、回報鄉鄰的惠民本色、大量專業的技術實用人才,使李才記和他的公司不斷地得到了外商的認可和贊揚。目前,超穎服裝裁剪職業培訓學校已和浙江商會聯合在襄城縣成立了河南眾利服飾有限公司,該公司占地270畝,全部建成后預計可吸納就業2.8萬人。
作為一個企業家,李才記以一顆善良、誠信、感恩的心,傾情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現在他經營的不僅僅是公司、學校,更多的是對社會、人民、生命的熱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