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林
近日,四川省蒲江縣出臺《關于規范全縣黨政干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通知》,規定婚喪喜慶事宜隨禮不得超過個人月工資(含津貼)的10%。通知要求操辦者收到明顯超過此數額禮金的,應在事后5日內報單位紀檢監察機構備案。對此規定,蒲江縣一名鄉鎮公務員說,他每月工資2000多元,每次隨禮都心疼得不得了:“一出手就要五六百元,兩三百元的份子錢根本拿不出手。”他說,現在他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然而,給“隨禮”設限就能徹底遏制婚喪喜慶中的斂財沖動嗎?恐怕難說!公眾首先擔心的是,送禮金的時候大多會包上“紅包”,有的會把具體金額寫在禮單中,有的干脆直接送給婚喪喜慶事宜的操辦者,外人又怎么知道“隨禮”的金額是否符合制度的規定?這樣的規定如何進行有效的監管,也是一個難題。
事實上,關于干部的婚喪喜慶事宜,我們從來都不缺乏規定、制度。有的地方采取“限定桌數”的辦法、有的地方采取限制送禮人員范圍的方式,蒲江縣采取給“隨禮金額”設限的方式,所有這些制度,從來都不缺乏善意,其初衷都是好的,但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卻大都遭遇了落實難、難落實的尷尬。其實,婚喪喜慶亂象的背后,暴露出的是當前個別地方對黨員干部的教育、監管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治理婚喪喜慶事宜,我們不缺制度,缺的是監管。如何找準教育和監管干部的切入點,才是當前各地首先要上的必修課。
筆者認為,可以最大限度地發動群眾的力量進行全程監督,讓黨員干部置身于嚴格的監管之下,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才是治本之策。反之,哪怕看起來一桌不擺,表面上一分不收,腐敗也照樣會在背地里發生。應該讓監管之手強硬起來,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決不姑息縱容,讓膽敢違規者及時受到應有的懲罰,制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這其實也在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