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秀萍
摘 要 水稻稻曲病、螟蟲是水稻栽培上的主要病蟲害。近年來,隨著水稻品種的優化和群體質量栽培技術的全面推廣應用以及氣候的反常變化影響,稻曲病的發生量與危害程度也與稻瘟病的發生和危害有并駕齊驅之勢,同時,螟蟲的大量發生與危害程度加重,也給四川省旺蒼縣水稻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因此,加大病蟲預測預報發生規律以及綜合防治的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由此,根據有關資料和植保站連續3 a的藥劑試驗和觀察,結合該縣一病一蟲發生發展的實際進行綜合分析,并制定出水稻綜合防治策略。
關鍵詞 稻曲病;螟蟲;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1 發生概況
四川省旺蒼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邊緣,處于米倉山南麓與盆地北部低山地帶,介于東經105°58至106°46和北緯31°50至32°43之間,東臨南江縣,西臨廣元市昭化區,南與蒼溪縣為鄰,北同陜西省寧強縣、南鄭縣接壤,總幅員面積3 028.12 km,全縣耕地面積18 333.3 hm2(其中田7 000 hm2)。近幾年來,由于旺蒼縣種植水稻品種更換和栽培制度的改革,病蟲害的種類和危害程度也有所變化,特別是稻曲病、螟蟲已成為旺蒼縣的主要病蟲害。其發生與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僅稻曲病的危害程度2007年全縣發生466.6 hm2,損失率6.3%;2008年發生666.6 hm2,損失約7%~8%。三化螟造成白穗田塊達25%,損失率2.6%。
2 稻曲病、螟蟲發規律及防治
2.1 稻曲病
2.1.1 癥狀
稻曲病俗稱灰包、青粉病、水稻黑穗病。由真菌稻曲病菌寄生引起,多發生在水稻豐成好的年份,農民誤認為是豐之年兆,故有“豐收果”的俗稱。本病主要危害谷粒,輕則一穗上1~5粒,重由多達數十粒,病穗率最高可達15%以上,病涂改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個病粒被菌絲塊包圍,顏色初呈橙黃,后轉墨綠,表面初呈平滑,后顯粗糙龜烈,其上滿黑色狀物,此即為病菌厚垣孢子。
2.1.2 發生規律
病原菌無性階段為半知菌亞門緣核菌屬;有性時代為子菌亞門麥菌屬,厚垣孢子近球形,表面有疣狀小突起,墨綠色,萌發可產生橢圓形的無色分生孢子,菌核橢圓形,扁平黑色,生于病粒內,成熟時易脫落土壤中越冬。病菌生長適溫同厚垣孢子萌發適溫相同,均為26~28℃,低于12℃病菌生長有孢子萌發不多,高于36℃不能生長,病菌以菌核落入土中或以厚垣孢子粘附在種子上越冬。帶菌種子是本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初次侵染接種體,它們借氣流傳播,進行侵染致病。
根據縣植保站連續3 a在三江鎮的藥劑試驗和觀察,結果認為:病菌侵染發生于孕穗末期,致子房及花藥發育終止,感病籽粒不能開花。在影響發病的諸因素中,以品種、施肥和天氣條件最為明顯。根據縣氣象預報和實際的天氣情況,水稻孕穗末期處于7月下旬,此時的氣濕為年中最高,月平均濕度為26~29°,此時也是雨水比較集中的時間,日照減少,氣濕低,降低了稻株的抗病能力,延長水稻易感病的生育時期有利于稻曲病發生。特別是三江鎮,地處旺蒼縣東西、雨量充沛,合肥市有利于此病的發生。
2.1.3 防治方法
根據稻曲病發生的主要因素是氣候、品種抗性以及施肥水平等因素,所以,在防治上應采用綜合防治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此病的發生蔓延。
2.1.3.1 農業防治
(1)發病稻田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曬田,消滅田間病源。
(2)選用抗病力強的水稻品種,如崗優22號,汕優195等優質品種上。
(3)合理施肥,適時移栽,在灌溉上應采取勤灌澆灌。
(4)合理施肥,改進施肥,增施磷、鉀、硅肥,巧施穗肥,控制氮肥的總施用量。
(5)及早摘除病粒。
通過以上方法達到群體適中,個體健壯,增加水稻抗病能力,從而減輕該病的危害。
2.1.3.2 化學防治方法
(1)種子消毒處理: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或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 g對水50 kg浸種30 kg,浸泡48 h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崔芽播種。
(2)孕穗末期的藥劑防治:時間應掌握在水稻破口前7~10 d用藥,藥劑可選擇35%豐登稻曲清60 g/667 m2或20%粉銹寧100 g/667 m2對水50 kg噴霧,防效佳。
2.2 水稻螟蟲
水稻螟蟲群眾叫“鉆心蟲”,旺蒼縣以三化螟危害尤為嚴重。
2.2.1 形態識別
成蟲,三化螟的前翅呈三角形,雌前翅黃白色中央有1個明顯小黑點,雄前翅翅色較深,從翅的頂端向后緣有1條褐色絞,翅中央有1個黑點,但不明顯。
三化螟塊也為扁平橢圓形,但粒分層排列,上蓋有黃褐色的絨毛,半粒發霉的黃豆。
幼蟲,三化螟老熟幼蟲為淡黃綠色,體表光滑,背中央暗綠色呈半透,腹足不發達。
蛹,三化螟蛹體呈圓筒形,較細瘦其后足明顯超過翅芽末端。
2.2.2 發生規律
根據植保站在三江鎮連續幾年調查,三化螟在旺蒼縣1 a發生3~4代,第一代盛蛾期為5月上旬前后,第二代為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三代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年以第三代幼蟲危害最重,主要危害晚稻,造成枯心和白穗。三化螟幼蟲在稻樁內越冬,成蟲均有晝伏夜出習性,白天靜伏稻株或雜草叢中,具有趨光性,成蟲羽化后當晚或晚進行交產卵,三化螟有趨嫩綠產卵的習性,成蟲喜在生長茂盛的秧苗上和正在分蘗或孕重的水稻上棲息產卵,所以本田從分蘗、孕穗期的卵塊密度最高,在秧田多產卵于秧苗正面近端部,本田金產于稻葉背面中部,具有鉆蛀和轉株危害的習性。初卵幼蟲爬行很短時間即分散,并吐絲下垂隨及飄移它株然后從稻莖基部近水面處咬孔蛀入,在分蘗期為害,經3~5 d即咬斷生長點,造成枯心苗。孕穗、抽穗期為害造成死孕穗、白穗、蟲傷株。幼蟲老熟后在莖標基部化蛹,蟻螟侵入率和存活率,均以分蘗期和孕穗期最高,因此,這兩個時期是螟蟲危險生育期。
2.2.3 防治方法
2.2.3.1 農業防治
(1)消滅趙冬蟲源,壓低發生基數,撿盡小春田內外稻樁燒毀,早春過冬螟蟲快要化蛹時,應及時翻耕灌水消滅蟲蛹。
(2)栽培治螟
調整水稻布局和播期,避免混栽,減少螟蟲的“橋梁田”,使水稻的分蘗期,孕穗期與蟻螟盛卵季期錯開,以避免和成輕螟蟲危害。
(3)灌深水滅蛹,在第一代幼蟲化蛹初期。先排水或淺灌水,以降低化蛹部位,待化高峰期后灌深水10 cm以上,保持3~4 d以殺死大量蟲蛹。
2.2.3.2 生物防治
重點保護稻田天敵,不達防治指標不施藥,選用安全施藥方法,盡量避免殺傷天敵,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還可結合人工摘除卵塊,放入寄生蜂保護器內,待其自然羽化。小麥收獲后將麥桿中的蜘蛛抖落田間,這些方法對于保護利用天敵均有一定效果。
2.2.3.3 人工物理機械防治
可采取點燈誘蛾摘除卵塊,拔枯心苗和白穗株。
2.2.3.4 藥劑防治
采取“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的策略。
(1)大田治螟一般采用田內撒施,每667 m2用4.5%甲敵粉1.25 kg或3.6%,殺蟲雙大粒劑與除草劑(乙蒲25 g)混用。移栽后7~10 a施藥,田間保持3~5 cm水層5~7 d,以后常規管水。
(2)根據縣植保情報及三江鎮近幾年的田間調查,每年以7月25日-8月5日為第三代螟蟲最佳防治時期。每667 m2用藥劑有25%殺蟲雙水劑200~250 mL加瘟格新60 g或每667 m2用27%猛滅70 mL加45%卡瘟特。同時通過證明在此時近值水稻孕穗末,破口5%時期,在畝用以上藥劑中加入豐登稻曲清60 g或15%粉銹靈100 g對水噴霧。
3 水稻病蟲綜合防治策略探討
綜上所述,在防治水稻稻曲病、螟蟲中,采用相應的農業措施,清除越冬病蟲源,實行種子消毒處理,可有效地減少蟲口基數和病源的初次浸染,不僅可消滅越冬螟蟲、稻苞蟲等而且可消滅稻瘟病紋枯病等病源。選用抗病蟲良種,如崗優22號、汕優195中優系列等優質品種;采用控害模式栽培技術,合理密植,每667 m2 2萬窩左右,適時移栽,結合淺水灌溉,合理施肥,增磷、補鉀硅肥和巧施穗肥,控制氮肥的總量,善用根外追肥等方法增加水稻抗病蟲能力。
在化學防治上,應合理使用農藥,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來防治病蟲,避免殺傷天敵,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經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在三江鎮連續幾年的觀察及藥劑使用證明,每667 m2使用15%粉銹寧100 g,對稻曲病株防效達72.5%,粒防效達81.35%;每667 m2用35%豐登稻曲清60在,株防效69.4%,粒防效78.95%;每667 m2用稻豐收60克,株防效61.7%,粒防效69.5%。以上數據是在水稻破口前7 d施藥防治(只防治1次),施藥后第25 d調查所得。水稻螟蟲防治上尤以三化螟危害最大,根據調查三江鎮最佳防治時期應確定在7月25日-8月5日之間必須用一次藥,畝用25%殺蟲雙劑200~250 mL加瘟格新,60 g加豐登稻曲清60 g對水50 kg噴霧或667 m2用27%猛滅70 mL加45%卡瘟特加15%粉銹寧100 g對水噴霧,不但控制了稻曲病、螟蟲危害,還有效地對稻頸瘟、紋枯病、稻苞蟲、稻縱卷葉螟等病蟲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