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新安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園林綠化工程建設項目大大增多,同時,也對園林綠化中的大樹移植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鹽堿地帶,園林綠化中的大樹移植難度更大,由此,將對園林綠化中大樹移植的關鍵技術及措施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園林綠化;大樹移植;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72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1 移植前的各項準備
1.1 應當注意選種
鹽堿地土壤中的鹽堿性非常的強,因此在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當選擇一些耐鹽能力比較強的樹種。因此應當選種一些耐水性較強的樹種,比如園林建設過程中建議選種垂柳以及洋槐等樹種;此外,芍藥、雪松等樹種,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因此在鹽堿地園林建設過程中也可以引種。在樹種選種時,還要以容易成活的“熟苗”為宜,未經移植的“生苗”最好不要移植。
1.2 移植時間確定
實踐中,若想提高移植樹木的成活率,應當科學地確定移植時間。一般而言,落葉樹種在春、秋兩季移植為宜。其中,春季最佳移植時間為樹木即將發芽,但未膨脹時;秋季樹木生長速度降低,進入休眠之前可進行移植。
1.3 選擇合適的移植作業天氣
大樹移植之前,應當注意查看近幾天的天氣情況,移植過程應當盡可能的避開極端天氣,比如炎熱、下雨天氣。挖出樹木的根部,避免其遭到太陽的暴曬,隨挖隨栽最好。
1.4 定植穴
根據規劃建設要求,在定植點挖定植穴,直徑一定要比土球稍大一些,而且還要稍深一些,通常比土球大至少
30 cm、深度要比土球大20 cm,其大小以既方便操作、利于樹木成活為準;定植穴底層位置,應當施適量的底肥,然后,回填泥土20 cm左右,在穴底位置放通氣管。
2 大樹移植土壤的改良
土壤改良過程中,主要包括物理、化學以及水利3種改良方法。其中,物理改良即通過不同的物理手段應用,對土壤結構進行改善,從而減少鹽堿性土壤對移植后的大樹產生危害,以免客土再次鹽堿化,同時,也確保了移植大樹的正常生長。所謂水利改良,即灌水洗鹽或大水壓鹽,在鹽堿土地上施加一定量的過磷酸鈣,降低土壤酸堿度,而且磷元素可以補充大樹生長過程中所必須的營養;同時,施入一定量的礦物質,提高鹽堿地土壤中的氮、磷、鉀元素含量,從而起到改善土壤的效果。具體施工技術如下。
2.1 對樹穴進行換土
對于排水條件較好的地帶,通常土壤中的含鹽量較低一些,大樹移植之前應當挖掘直徑為1.5 m、深1~1.2 m的樹穴,將樹穴里的碎石垃圾徹底的清楚干凈,然后灌滿水,當土壤干燥以后,再灌滿水待土壤干爽,如此反復操作至少3次,便可栽植。
2.2 客土治鹽
在鹽堿地帶園林綠化大樹移植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改土洗鹽、進行換土,從而使土壤中的水、肥以及礦物等,滿足綠化樹種生長之要求,只有這樣才具備移植的基礎條件。在具體的栽植之前,應當先進行開槽,并且要保證0.2%~0.3%的坡度,這樣可以及時進行排水,槽底鋪填
15 cm厚的山皮砂,填滿種植土;開槽深度應高于本地地下水位,以免無法隔離鹽堿。
2.3 應用改堿肥
目前,對于鹽堿地的綜合治理而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改良方法種類也非常的也多,尤其是改堿肥應用效果更好一些。所謂改堿肥,即復合改堿肥料,其主要有10種以上的原料組成,包括有機質和無機質,酸堿度為5.0,在鹽堿土壤改良過程中,應用效果非常好,通過離子吸附、酸堿中和以及鹽類轉化,有效降低土壤的酸堿度和含鹽量,從而提高園林綠化植物成活率。
3 移植后的養護管理
園林綠化樹種移植完成后,后期的養護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鹽堿地的水分管理。
3.1 澆水
大樹種植完成后,應當馬上對其進行首此澆水,即澆定根水。在此過程中,應當確保水流緩慢,邊澆邊插引水洞,確保定根水澆足、澆透,從而使土壤能夠逐步下沉,種植后土壤與泥球之間不會產生空隙。大約間隔5~8 d,澆第2遍水,第8~15 d的時間澆第3遍水。最后一次澆水后要及時封穴,撤除澆水用的圍堰。在日后澆水過程中,應當根據天氣條件、土壤情況進行墑情澆水,即堅持見干、見濕原則,堅決避免出現連續澆大水的現象。如果空氣過于干燥,則可采取人工方式對樹干、樹冠包扎草繩,每天早晚對其噴霧。
3.2 控水
對于新移植的大樹而言,其根系吸水功能相對較弱,對土壤水分的實際需求量也比較小。基于此,應當保持土壤中的適當濕潤。如果土壤過濕、地下水位太高,都可能傷害移植后的大樹發根,嚴重時會造成爛根死亡。
3.3 噴霧
樹體葉面蒸騰作用較強,因此容易出現嚴重的失水問題,應及時噴霧保濕。噴霧過程中,應當細而均勻,為整個樹體提供濕潤環境。此時,可采用高壓霧化設備進行噴霧,或者將供水管安在樹冠上方位置。樹木移植后,至少30 d,要對樹冠進行噴霧,保持樹干濕潤。用革簾、稻草等借助于粗草繩將樹干包好,用水管將稻草噴濕,再包裹地膜保濕。
4 結語
園林綠化移植的大樹生長效果,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鹽堿性。因此,在大樹栽植中除需要常規的技術外,還要對其進行養護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樹的存活和生長。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