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重燕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以石化產業為當地的經濟支柱,該區注重安全發展,采取了系列措施,促進化工行業安全生產穩定好轉。
20世紀70年代初,中央大型企業長嶺煉油化工總廠(今中石化長煉分公司)、岳陽石油化工總廠(今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相繼落戶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石化產業由此落地生根。隨著兩大化工廠危化品產業鏈的延伸和外來精細化工的引入,云溪區的?;a業迅猛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云溪區也成為湖南省重要的石化基地。
如今,云溪區已建成湖南岳陽綠色化工產業園,除了長煉、巴陵等省市直管企業外,園區共有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178家。其中,生產企業33家,經營、使用及儲存單位69家(包括14家加油站),貿易企業62家,危貨運輸企業14家。
基礎雄厚的石化產業成了云溪區的經濟支柱,石化產值約占湖南省石化總產值的50%。但同時,云溪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安全生產的“高危區域”。云溪區內的?;髽I,生產經營涉及100多個危化品種,對生產、倉儲、裝卸、運輸、污染物處置等各環節的安全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
云溪區內80%的?;髽I為中小型企業,如何確保1 200多名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不給轄區內18萬居民帶去危害,打造一個讓人放心的化工城?這種安全壓力使云溪區不得不“把工作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最嚴格的政策、制度”,以求“爭取最好的結果”。正因為如此,云溪區危化行業連續11年沒有發生一起因?;范鴮е碌乃劳鍪鹿?。
“安全發展”是共識
對于一個以化工立足的區域,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來,云溪區委、區政府始終把安全生產當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前置工作、底線工作來抓,奠定了“安全發展”的基調。在此基礎上,如何統一思想,強化各級各部門、企業主、從業人員及當地老百姓的安全生產意識,是云溪區多年來不斷探索的課題。
為了提高領導干部抓安全生產工作的積極性,云溪區委、區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將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學習,納入黨組中心組的學習計劃。為了提高企業抓安全生產工作的主動性、從業人員遵章守紀的自覺性,云溪區安監局每年邀請巴陵石化、長嶺煉化等大廠資深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對全區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培訓。
2014年4月,云溪區安監局把全區?;瘡臉I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組織起來,聘請專家針對直接作業環節的“九大特殊作業”規范,進行了系統的培訓。特別是對動火作業、進入受限空間作業、檢維修等作業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云溪區利用區電視臺、手機報等媒體,加大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警示教育,在園區和城區的交通要道上,設置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文化長廊,通過多形式、全方位、廣覆蓋的宣傳,使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意識在各級政府管理人員、各企業主、每位居民中入腦入心,在全區上下營造了“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安全發展”成為共識。
推行“問診式”檢查
云溪區堅持“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把隱患排查治理當作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構建了“政府組織、專家把關、企業整改、部門監管”的“四位一體”工作格局,形成了專家“問診”的檢查模式。
2013年12月,云溪區組織工業園、安監、環保、消防等負有危化品監管職責的有關職能部門的16名工作人員,聘請3名專家,分成兩組,對178家?;菲髽I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安全環保隱患集中整治行動。經過系統、全面、徹底的檢查,共排查出各類隱患1 317條,列為A(較短時間整改的一般隱患)、B(需較長時間整改的重大隱患)、C(一時不能整改,需重點監管的隱患)三類,并分門別類地對其提出有效整改措施。
在這次整治行動中,云溪區還根據企業存在隱患的嚴重程度,實行掛牌銷號制度,對存在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安全環保隱患的8家企業,實行掛紅牌停產整治;對安全環保隱患問題突出的16家企業,實行掛黃牌限期整改,經相關職能部門驗收合格后方能摘牌。
充分釋放專家能量,為企業號脈開方、細心“診治”;排查整治動真格、講實效,使這次整治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云溪區政府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將“專家問診”作為危險化學品監管的一項常態化工作,建立長效機制。
此外,云溪區安監局還大力推進?;a企業在役裝置設計診斷工作,指導督促企業聘請符合要求的設計單位開展安全設計診斷,全面查找、整改裝置存在的問題和隱患。
2013年至2014年7月底,云溪區累計已有31家未經正規設計的化工企業,進行了在役裝置的診斷驗收工作。2014年12月前,還將完成10家未經正規設計的危險化學品儲存、使用企業的在役裝置診斷驗收工作,從而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促合法企業“出城入園”
為了把好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的源頭關,云溪區從兩方面狠下功夫:全力“圍剿”非法小化工廠和促進合法企業“出城入園”。
2012年5月3日,云溪區文橋鎮小橋村一小型化工廠被依法強制拆除,這個被拆除的小化工廠為廢油加工廠,證照不全,排污嚴重,居民反映強烈。這只是云溪區開展“打非治違”、規范危化行業秩序的一個縮影。云溪區政府對?;贩欠ㄟ`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的打擊態度非常堅決,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里,責令關閉了一大批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和非法排污的企業,重塑了行業秩序。
在推行“出城入園”政策時,云溪區嚴格執行?;髽I準入評審制度,選擇安全性能高、發展前景好、污染程度低的企業進入園區。并堅持做到主動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避免了“先上車,后補票”的現象。云溪區政府規定,自2011年1月1日起,不允許在園區外新增化工企業。
同時,云溪區政府加大了安全隱患較大的小型化工廠關停整治搬遷力度。2011-2016年,連續開展兩輪安全環保三年整治計劃。2011-2013年,已經關停園區外小化工企業11家;2014-2016年,計劃將4個鄉鎮的10家化工企業逐步關閉或搬遷入園,淘汰落后產能及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
為了樹立化工園區整體的安全風險意識,2014年8月底前,云溪區將完成化工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價,并形成安全評價報告,之后將每5年進行一次園區整體安全風險評價,為加強園區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導作用。
劍指危化品輸送問題
2013年,青島“11·22”事故發生后,讓云溪區有些“忐忑不安”。因為云溪區內,有石油、天然氣等?;份斔凸艿?2條、總長562.75 km。這些管線橫穿全區7個鄉鎮及村、組,上千戶居民區,同時穿越鐵路、公路、航道、港口等區域。一旦發生類似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
云溪區安監局結合實際情況,對轄區內危險物品長輸管線區域圖和管線基本情況建立了匯總表,并且要求危險物品長輸管線的管理單位,以及廠區內涉及輸送管線的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做到“三清楚三到位”,即:長輸管線途徑區域及周邊詳細情況要清楚,管線運行實時狀況要清楚,巡查、管理人員職責要清楚;對管線的日常管理和巡查機制的落實要到位,監測管線運行異常的措施和技術要到位,針對長輸管線發生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要到位。還聯合各鄉鎮政府對管線周邊居民,發放了長輸管線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處理知識宣傳單上萬份,指導管道管理單位對管道附近的道路交叉口和居民區等重要部位,設立安全警示標識和危害告知牌。
數年來,云溪以其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依托長煉、巴陵兩大石化企業,憑借縱橫交錯的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運輸網絡,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市場發展迅猛。全區有危險貨物運輸企業14家,危貨運輸車輛450臺。
在云溪區道路危貨運輸業呈現不斷發展增強的態勢時,一些問題也開始浮現:缺乏一個標準規范的危貨車輛洗車場,部分車輛亂洗亂排,存在重大的環保安全隱患;大多數危貨運輸公司沒有自己的專業停車場,基本靠租借場地來停放車輛,且場地面積不能滿足車輛的停放;危貨運輸車輛的檢維修存在很大的缺陷,有的停車場兼做檢維修廠,有的車輛到沒有資質的維修店進行維修及動火作業;危貨車輛頻繁進出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種種情況都構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為解決這些問題,云溪區政府啟動了兩個項目:一是在城區附近建設一個大型的危貨車輛專業停車場,另一個是修建一條危貨運輸專用道路。2012年10月22日,總投資1.3億元,占地約13萬m2,具有危貨運輸、信息配載、配套服務和行業管理等功能的云溪區危貨物流中心,正式開工建設。而投資近2億元修建的環城區的煉化一體路完工通車后,危貨車輛也不再允許從城區通行。
建設“專業型”監管隊伍
云溪區安全生產工作成績的取得,與其有一支能作戰、善作戰、勇于作戰的安監隊伍是分不開的。
3人、5人、7人……安監隊伍不斷壯大,監管力量逐年增強。并且,云溪區安監局每年安排?;繁O管人員,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專業培訓2次以上,以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水平,一個個“門外漢”漸漸成長為“專業型”監管能手。
云溪區安監局現有在編人員13人,有注冊安全工程師1人。2013年,全區鄉鎮安監隊伍又有2人順利通過了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2014年,云溪區安監局又以具有化工專業知識作為前置條件,面向全省公開招聘了一名執法人員。而化工園區則在2014年將安全監管部門升格為安全環保部,設監管人員9名,通過公開招聘引進了3名專業技術人員,由他們組織巡邏隊每天晚上對園區企業進行安全環保夜查。目前,云溪區7個鄉鎮均成立了安監站,各配備了1~3名安監員。
為了進一步加強危險化學品監管隊伍建設,云溪區安監局?;繁O管股將通過公開招考或選拔調入的方式,又引進1名化工專業或有從事化工工作經歷的專業技術人員。確保有2~3名化工專業或有從事化工工作經歷的工作人員,在化工園區安環部任職。同時在化工園區安環部加掛云溪區安監局分局牌子,賦予安環部工作人員執法資格,逐步建立園區安全生產一體化管理體系。
云溪區政府將建立由15人組成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專家庫,邀請專家參加項目評審、計劃執法、隱患排查、在役裝置診斷等工作,積極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撐作用。鄉鎮安監站人員將專職化,確保有2名以上工作人員,并實行區專家庫專家駐鄉鎮指導機制,每個鄉鎮安排一名專家指導。
編輯 鄭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