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凱

自從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完成改裝工程以來,這艘巨艦的入列儀式和每一次航行,都能吸引無數公眾的關注。為了將“遼寧”號打造成保衛中國海疆的利器,幾乎沒有航空母艦管理經驗的解放軍需要從頭學起。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保障全艦官兵的飲食供應無疑也是重點之一。
航空母艦被稱為海上的“移動城市”,“遼寧”號也不例外。船上的5個食堂實施24小時供餐服務,不過,在航空兵和艦載機登艦之后,在“遼寧”號上服役的解放軍官兵已經超過了4000人,但全艦炊事員僅有56名。他們每天需要從淘米洗菜開始,制作萬余份飯菜,其勞動強度和工作節奏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當軍艦出海遠航的時候,它就只能攜帶一些耐儲存的食材,以保證食品供應的質量。因此,解決“遼寧”號的飲食供應問題,讓全艦官兵盡可能吃上可口的飯菜,絕非一項簡單的任務。
幸運的是,超高壓食品加工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在陸地上的大型廚房里,將“批量生產”的炒菜密封后進行超高壓殺菌處理,然后裝箱運到航空母艦上。炊事員只需對這些開袋即食的炒菜進行加熱,就可以供應給官兵們,從而極大地減輕勞動強度,也讓艦上食堂的伙食供應更為豐富。雖然這一方案尚未付諸實踐,但超高壓食品加工技術已經在航海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它并非食品科學對航海的唯一貢獻。
回顧人類航海的歷史,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食品科學的身影。哥倫布和麥哲倫時代的遠洋帆船船員總是受到壞血病的威脅,在付出了無數生命的代價之后,人們才終于發現這是缺乏維生素C導致的,并可以通過飲用檸檬汁治愈。另一個難關是食品腐敗,在19世紀初被法國蜜餞商人阿佩爾發明的罐頭食品所攻克。阿佩爾的方法是將處理好的食品裝入廣口瓶里,再以沸水鍋加熱30~60分鐘,然后趁熱以軟木塞塞緊瓶口并加以蠟封。隨后,接近現代樣式的馬口鐵罐頭,以及蒸汽殺菌法也出現了。這些全新的食品保存方法,受到了軍隊和海員、水手們的歡迎。
然而,在長期保存食品方面,罐頭仍然不是完美的。這是因為,制造罐頭總需要以高溫來加工食品,這在殺滅細菌的同時,也多少會影響食品的色澤、口味和營養成分。于是,為了突破罐頭食品的局限性,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食品科學界又開始探索以非熱加工方式實現食品長時間保存的途徑,讓那些不易吃到新鮮食品的群體,特別是航海人員和孤島駐軍可以品嘗到更接近新鮮狀態的食品,從而更好地履行職責。在這個領域里,以超高壓對密封的食品進行加工,是起步最早、如今也最為成熟的技術。
對于中國來說,研究超高壓食品加工技術更有其獨特的價值。除了為像“遼寧”號這樣的巨艦解決飲食供應問題,它還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我們知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西沙和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糾紛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由于這些島嶼遠離大陸,難以得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因此駐軍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甚至幾乎無法讓人員長期駐留,畢竟人無法僅憑毅力對抗維生素的缺乏。但在超高壓食品加工技術出現之后,我們就完全有可能對新鮮的蔬果進行超高壓殺菌處理,讓它們可以長期保存,從而使運送蔬果前往最偏遠的海島成為可能。將處理機械搬到補給船上的研究也在進行之中,以便充分利用航行的時間進行加工。這些工作將從“食”的方面大幅改善海島駐軍的生活質量,讓長期堅守成為可能。
目前,解放軍已經向若干軍艦、潛艇和部分海島駐軍提供經過超高壓加工的新鮮蔬果和菜肴,以期為遠航亞丁灣的護航軍艦,以及“遼寧”號和未來的其他艦船找到飲食供應方面的解決方案。可以確定的是,不斷進步的食品科學,終會讓遠洋航海者不必再忍受單調和低劣食品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