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何凱
湖南大學出版社位于風景名勝岳麓山下,創設于千年弦歌不絕的岳麓書院。湖南大學出版社多年來堅持“專、精、特、新”的發展方針和“以大中專教材為主體,以學術著作和一般讀物為兩翼”的產品戰略,精品輩出,成果輝煌。“十一五”期間,承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5項,承擔并完成國家出版基金項目1項,有數種圖書獲國家級獎項,數十種圖書教材獲省部級優秀圖書教材獎;承擔并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46種,其中4種被評為精品教材。近幾年來,湖南大學出版社開發以設計藝術為主體的高校教材400余種,其中設計藝術教材圖書200余種,財經管理、旅游管理、機電工程大中專教材也形成系列規模。湖南大學出版社常年出版的“岳麓書院文庫”“蘭芷學人文庫”“百家文庫”“岳麓法學評論”異彩紛呈,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準,并形成“益人社科普及文叢”“學考必備”以及建筑工程系列圖書品牌。
出版廣角:很高興能采訪雷社長,在大學出版界里,我們都知道雷社長從而立之年到現在一直擔任湖南大學出版社社長,您可以稱得上是見證了中國的大學出版社以教輔為天下的輝煌日子到轉企后的陣痛,再到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請雷社長談談自己對出版的感受以及您是靠什么堅持下來?
雷鳴:能夠堅持下來,我想關鍵還是在于個人的興趣,沒有興趣是無法堅持一輩子做一件事情的。近10年,湖南大學出版社的人員流動比較大,社里的骨干大部分還是“70后”,到目前為止“80后”還沒有人能成為骨干。原本以為七八年的時間應該可以培養一批“80后”骨干,遺憾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承受社會壓力,沒有辦法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導致現在的“80后”很難在出版社留下來。前些年,湖南大學出版社一下子走了六七個“80后”,他們很多都是只做了兩三年的時間,這是為什么呢?我想更多的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職業的方向,沒有辦法融入這份工作中,無法享受編輯工作的快樂。幾十年來,我能對出版有著這么深的執著和追求,得益于我對出版工作的熱愛,這份熱愛是我堅持的力量,而這種堅持的力量又源于興趣。
出版廣角:在后轉企時代,大學出版社的生存壓力劇增,雷社長您認為在未來,大學出版社發展的關鍵點是什么。
雷鳴:目前,大學出版社的發展面臨兩個壁壘。第一,市場的擠壓。我們已經和很多新華書店失去了直接聯系的機會。例如,現在省級新華書店的連鎖經營,經營讓我們與市縣一級新華書店的聯系幾乎中斷,因為省里統一采購、統一分配,所以銷售人員已經沒有推廣的對象和動力。第二,出版的集團化。即便是規模較大的大學出版社,在市場上的體量也是比較小的。出版集團上市后,市場的控制力顯著增強,對我們來說壓力更大。湖南作為一個出版大省,同時也是一個大學出版社較多的省份,共有5家大學出版社,而湖南僅有6000多萬人口。從教育資源上來說,大學出版社多難以形成一家獨大的出版格局,湖南的大學出版社既有部屬的,也有省屬的,因此要想聯合起來不太現實,在這種情況下,湖南大學出版社應該堅持發展自己的特色路線,先立足后尋求更大的發展。
未來大學出版社發展的關鍵,我認為可能還是學術出版,包括個人定制化出版,從大眾向小眾轉變,更多地服務于專業、服務于學科。中國的大學出版社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基本上都是靠教材、教輔打天下,這樣的做法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中國的大學出版社包含更多的商業因素在里面,跟國外的大學出版社專注學術出版不一樣。例如,某些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人文、學術類的書籍做得都挺好的,影響力也比較大,但是如果沒有教材、教輔的支持,他們單純運作這方面的書也是比較吃力的,規模也不會有今天這么大。
出版廣角:一直以來,大學出版社都以教材、教輔為核心出發點,在出版多元化的今天,湖南大學出版社有沒有嘗試新的實踐,開拓新的出版道路呢?
雷鳴: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現在“90后”“00后”成為我們的服務對象,他們接觸電腦、網絡的時間早,而且大多也擁有個人電腦、智能手機,這些設備為他們提供了更寬的閱讀途徑,所以很多學生甚至連教材都不買。再且,教育部有明文規定,大學教材自主購買,學校不再統一購買和發放,所以有些學生就不買教材了。加之現在無紙化的教學、無紙化的學習對每個大學出版社都會造成很大的沖擊,甚至包括中小學教材、教輔,也難免受到震蕩。尋找出路是必需的,數字出版、多媒體教材都是我們正在嘗試的方向。我們現在在做一些數字出版的嘗試,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想真正有實質性的收獲,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出版廣角:數字出版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教材、教輔數字化也是很多出版社在重點開發的方向,雷社長您認為怎么樣探索這條道路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可結合湖南大學出版社目前的數字出版發展來談談。
雷鳴:湖南大學出版社正在摸索和學習數字出版。現在我們有兩個項目正在執行;一個是工程教育在線,另外一個是教材的立體化出版。工程教育在線不是面向大眾,只是面向工程教育,這是基于專業的、基于學習的、基于培訓的一個東西。教材的立體化出版,也是和網上學習、互動學習相關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兩個項目的成績喜人,接下來依然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做數字出版,我覺得現在更多的是一種跟進,一種嘗試,一種探索。大數據時代,做任何一個項目,都需要海量信息做支撐,只靠一個出版社,甚至一個出版集團都是難以做起來的。比如醫學學科,需要全世界的信息來支撐,碎片化的信息未必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所以我們需要充分整合相關的信息。現在我們主要是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的教學特點來做。例如,土木、路橋專業,僅僅通過黑板,老師不可能直接演示如何建造一座橋,即使能把學生帶到施工現場,也只能看到路橋建設的某個階段,建設一座橋要兩三年,學生不可能到現場看兩年。基于這個特點,我們就嘗試把這些關鍵的建設點錄制下來,可以以動畫或者實景的方式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路基是怎么打的,橋墩是怎么做的。當然,這也是一個設想。如今的教學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但是現實是實驗的場地不夠,那么我們可以通過虛擬化、數字化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展示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數字化教材。
出版廣角: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現在出版社人才招聘的門檻都比較高,但是出版社作為文化行業其薪金卻相比其他行業來說普遍偏低,面對文化行業人才引進難的問題,湖南大學出版社對于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怎么樣做的呢?
雷鳴:人才問題對出版社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以前,我們更多的是以工作促人才成長,編輯自己找項目,自己找內容,以促進自己的成長。但是現在我們正改變這個做法,給這些新進人員兩到三年的職業成長哺育期。現在市場不好做,要是新進人員做個選題沒效益,受到的打擊就會很大,他們就會很焦慮,就很難成長起來,這對個人不好,對出版社的發展也很不利。我們現在對新員工的考核不會太嚴格。重點放在“養育”上, “養”就是出版社花錢來培養他們,即使開頭的幾年他們沒做出什么成績,只要有發展潛力,我們就會繼續培養他們。“養”的同時就是“育”。在“養”的基礎上,員工的工作壓力沒那么大了,你再慢慢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編輯道路發展,這樣的效果將會好很多。
現在出版企業的內部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薪酬體制的改革。我們的薪酬組成,主要有基本工資、職務津貼、績效薪酬。我們的績效薪酬是按回款、按利潤來考核,而不是按照出庫來考核、獎勵,相對來說,這樣就能保證平穩運行,雖然這幾年我們發展的速度不算特別快,但是我們的運行比較平穩。這是比較適合我們運行的機制,也受到大家的認可。具體到個人頭上,大家的收入還是有一定差別的,一般有兩三倍的差距。大家心里面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大學非常清楚自己今年有沒有做出東西來,做出的東西市場如何,做得好的自然拿得多。湖南大學出版社從2000年起就開始搞機制改革了,我們是先進行內部運行機制改革,然后才是進行體制改革,這個體制改革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太大的影響。
出版廣角:非常感謝雷社長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