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閣
中國公民在法學閱讀上,有很大的空白。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公民的法律意識淡薄,鮮有主動學習了解法律的動機;二是在出版環境中,談及法律,大多都是專業的法律教材等大部頭,不是實務工具書,就是經典法學名著,缺少通俗易懂的普法書籍。
近十年來,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顯,成為學術研究及大眾關注的“顯學”。2013年的春天,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廣西師大社”)繼“理想國”之后重磅推出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說”。“新民說”,取自《大學》和梁啟超先生的《新民說》。《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親”字有兩個意思:一是 “愛民”;二是 “新民”。梁啟超的《新民說》是承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的關鍵。廣西師大社致力于接續“新民”之路,尋求現代中國的維新固本之道,故而打造“新民說”系列。“新民說”立足于法學、政治學及社會學等領域,以圖書出版為中心,以文化沙龍、講座、研討會、網絡推廣為輻射和補充,構建一個以作者和讀者為中心,兼及銷售渠道的互動與服務平臺。
用老品牌打造新品牌
自2008年起,廣西師大社就通過“理想國”開展了一系列講座、沙龍等有聲有色的文化活動,將優秀作品、優秀作者與宣傳推廣活動較好地結合起來,令人耳目一新。經過幾年的發展,“理想國”一躍成為國內獨特的文化品牌,儼然成為廣西師大社的重要招牌。面對市場的不斷沖擊,如何運用一個老品牌打造一個新品牌,鞏固出版社在圖書市場的地位,并增強社會影響力呢?經過多方面的調研,廣西師大社瞄準市場的盲點,劍指法律、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領域,全力打造偏重理性和建構的全新文化品牌。借助“理想國”的影響力,帶動“新民說”法治書系的銷售市場,傳承廣西師大社“以書養書”的發展思路。2013年春天,廣西師大社一口氣推出了吳稼祥的《公天下》,王人博的《孤獨的敏感者》,許章潤的《坐待天明》,梁治平的《法律史的視界》《法律后面的故事》,秋風的《儒家式現代秩序》《治理秩序論》,劉仲敬的《民國紀事本末》等法治作品。新的品牌要在市場找準定位,就必須接受讀者的考驗。廣西師大社決定以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營銷方式,為“新民說”敲開市場的大門。
在“新民說”法治書系推出之前,廣西師大社便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為線下的“新民說”文化沙龍造勢,有了人氣,才能讓沙龍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經過了前期的線上宣傳,廣西師大社決定借助北京訂貨會的平臺,于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新民說”文化沙龍,正式點亮了品牌推廣之路。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新民說”文化沙龍以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為主要話題在全國各地舉辦了二十余場不同類型的主題活動,從而帶動了“新民說”法治書系的營銷。在“新民說”文化沙龍中,廣西師大社邀請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包括法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這些領域的學者們,對我們民族的未來和當下的話題進行了探討,并通過學者與讀者的近距離交流,讓讀者對“新民說”法治書系有更深的了解。作者和讀者的思想在沙龍激烈地碰撞,為“新民說”的茁壯成長鋪平道路,并贏得出版業內媒體的關注。“深圳讀書月年度好書”“2013鳳凰網年度圖書”“新浪中國好書榜”“中國書業評選年度圖書”“新京報年度好書”等榜單上都有“新民說”的身影。有了線上活動和線下活動的穿梭進行,再加上出版業內媒體的鼎力相助,廣西師大社品牌再造之路已經首戰告捷。從“理想國”到“新民說”,對文化品牌的建設,讓廣西師大社在市場上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收貨了一大批忠實的讀者。使廣西師大社的品牌形象牢固樹立在讀者心目中,對出版社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這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品牌的力量。
圖書品質彰顯品牌特色
圖書品牌的好與壞,關鍵取決于圖書的品質,品牌的營銷活動只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新民說”品牌好評如潮之時,我們應該慶幸“新民說”法治書系的成功策劃。梁治平先生稱得上是“新民說”法治書系的老作者,在《法律后面的故事》出版之前,他已經出版了《法律何為》《法律史的世界》兩本圖書,一卷側重于當下的法律與社會,一卷則偏重于法的歷史和理論。這兩本書上市后,在法律界引得眾多評論與關注,反響熱烈。法是所有讀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知識,但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知識。如何將梁治平先生的治學理念和學術追求,通過第三本書傳遞給讀者呢?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新民說”法治書系的很多讀者都是非法律專業人士,他們渴望通過閱讀有思想和趣味的圖書了解法,了解法治社會的意義。因此,在《法律后面的故事》的策劃過程中,我們做了兩方面的嘗試。
第一,用趣味的形式展現法的另一面。在眾多普法節目中,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最廣為人知,并且擁有不錯的收視率。這樣一檔故事性與普法性兼具的節目,啟發了責編的選題策劃,在與梁治平先生多次深入交流之后,我們一同認定法律應以更通俗的姿態來與大眾見面,而且,必須具有很強的故事性,這是法律走進普通大眾的門檻最低的大門。梁治平先生作為法學界的大師級人物,對法律后面的故事的認識必定高于常人,若是能將這些故事帶給普通讀者,肯定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法律后面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記錄了梁治平先生參與兩件國際公約的制定,目睹和親歷國際法律制造機器的運作過程;講述了名譽權案、流浪法庭案、虐貓案等諸多案例在法庭幕前幕后的法律展演,對于隱藏在法律儀式后面的社會規范,以及促成這種規范的觀念、思潮和行動都有極為細致的觀察。這些津津有味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讀者,讓讀者感受到法不只有嚴肅。
第二,將人文的種子深埋在圖書之中。由于在國內法學領域有聲望的作者并不多,在“新民說”法治書系策劃前期,尋找有實力的作者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如何將“新民說”的理念先帶給作者,再傳遞到讀者的手中呢?偶然的機會,讓我們與梁治平先生一拍即合,他對中國的法治建設有極高的抱負,恰恰是“新民說”品牌理念傳播的最佳搭檔。梁治平先生的加入讓“新民說”在學界的影響力急速上升。 在編輯的努力下,梁治平先生再三考慮之后,終于同意用最簡單的故事講述法律的同時,并做到深入淺出。梁治平先生認為隨筆的形式最平易近人,既可以講述文化知識,又可以發表學術觀點,同時也能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法律后面的故事》在寫法上,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這恰恰就是圖書成功之處。
喚醒讀者沉睡的法治意識
中國正處在民主化、法治化的關鍵時期,培養蘊涵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精神的現代公民尤為重要。公民教育、公民閱讀等均成為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深切呼喚。建立民主化、法治化的社會,教育、閱讀擔任著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國公民在法學閱讀上,有很大的空白。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公民的法律意識淡薄,鮮有主動學習了解法律的動機;二是在出版環境中,談及法律,大多都是專業的法律教材等大部頭,不是實務工具書,就是經典法學名著,缺少通俗易懂的普法書籍。通過《法律后面的故事》一書的策劃,筆者有兩方面的認識:
第一,改變讀者認為法治圖書學術嚴謹的舊觀念。隨著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加快和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一些大法的修訂、新法的推出,都大大推動了法學圖書的繁榮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初,法學圖書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然而近年來,法學圖書出版市場不斷萎縮,法學圖書出版發展到今天更需要出版社對選題的把控。現在一本法學著作能否出版更多地取決于書的內容和作者的名氣以及學術能力。“新民說”法治書系的出版讓更多的讀者重拾法學等社會科學的人文精神,并對中國民主化、法治化的推進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體現出版社對法治傳播的責任和擔當。相對于訓練職業技能的法律專著而言,“新民說”法治書系更像是讀者的朋友,例如,《法律后面的故事》以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讀者看到法律背后的故事,更接近法律的真相,讓法學真正“落地”,接上地氣。圖書最終的受益者是讀者,編輯是為讀者傳遞知識和思想的橋梁。作為學術編輯,為大眾普及法律,增強法律意識打開一扇門檻較低的門,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跨入這扇門,就應該是工作的重點。
第二,用法治圖書推動法治社會的進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改革之決定,對法律界來說,這無疑是2013年最重大的一件事。就全面改革涉及面和可執行性來說,即便在中國近三百年以來,能與本決定形成對比的改革文本也不多見。廣西師大社希望借助“新民說”法治書系,讓讀者去思考法律,看清楚利益、情感、規范、制度、積習、秩序以及其他因素都可能滲透看似無堅不摧、疏而不漏的法律。在未來,如果能讓法律“落地”,讓法律“接地氣”,為法學這一被技術化、科學化、理性化的學科,添加一抹人文性、思想性,這才是“新民說”品牌的最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