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輝 藺麗佳 王宏山
摘 要: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土地流轉”一詞成為大家關注、討論的熱門話題。農村土地流轉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而且逐漸由沿海地區向內地擴展。形式的多樣化和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土地流轉的目前總體狀況,形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勞動力狀況、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正確認識它,同時正確處理土地流轉與各方面的關系。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
1 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
1.1 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
目前土地流轉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土地互換,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為方便耕種和各自的需要,對各自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的簡單交換。
土地出租,在市場利益驅動和政府引導下,農民將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出租給大戶、業主或企業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雙方自行約定,承租方獲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經營權,出租方按年度以實物或貨幣的形式獲得土地經營權租金。其中,有大戶承租型、公司租賃型、反租倒包型等。
土地入股,亦稱“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經營,是指在堅持承包戶自愿的基礎上,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過程中,實行農村土地經營的雙向選擇(農民將土地入股給公司后,既可繼續參與土地經營,也可不參與土地經營),農民憑借土地承包權可擁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紅[1]。
股份合作,即“股份+合作”,村里按照“群眾自愿、土地入股、集約經營、收益分紅、利益保障”的原則,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則對土地統一管理,不再由農民分散經營。合作社掛靠龍頭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合作社實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紅的方式,年度分配時,首先支付社員土地保底收益,留足公積公益金、風險金,然后再按股進行二次分紅。
宅基住房,即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也就是說,農民放棄農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換為城市發展用地,農民在城里獲得一套住房。農民放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2]。
1.2 農村土地流轉的積極作用
增進了農村經濟的活躍度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土地流轉以后,一些有文化基礎的或有技術基礎的農民外出打工,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轉包給他人經營。外出打工的農民在外務工有一部分收入,土地租金有不部分收入。承包土地的人員由于土地集中耕作、集中管理、統一規劃,成本降低收入增加,增進了農村經濟的活躍度。
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減少了土地閑置現象。隨著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很多現代農民不甘于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外”,紛紛到城市謀生,這樣一來,農村土地大片閑置。土地流轉后,閑置的土地集中到少數農民手中,減少了土地的浪費,同時一些荒灘等未利用地也得到開墾和利用,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推進了農村土地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每家每戶的小塊土地集中到經營者后,變成了可統一規劃管理的整塊土地,提高人員組織程度,實現了人、財、物的有機結合,合理配置資源使土地的產出量大大提高,增加了農村的綜合效益。經營者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利用各種銷售手段把自己的產品推向市場,同時帶動周圍農戶同類產品的銷售,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經營的規模化、產業化。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會更加迅速。
2 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有待完善。一方面,沒有完善統一的流轉平臺,致使土地流轉信息閉塞,經常是有意轉出土地的農戶找不到合適的轉入方,而需要轉入土地的又找不到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戶,造成供需兩頭難。另一方面,缺少專業的農村土地經營權評估機構,流轉缺乏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第三方支持[3]。
具體操作不規范,有待加強。主要表現為簽訂的流轉合同不規范,各自的權利、義務不明確;規模化流轉缺乏對農民風險的保護;小規模流轉一般不簽訂合同,只有口頭約定。還有一部份表現為承包權人脫離所在合作經濟組織監督,不按規定報批或備案;基層干部干預、強迫承包權人流轉,不尊重農戶的意愿,容易引發糾紛和社會不穩定;發生糾紛后沒有權威機構進行調解、仲裁,流轉雙方相互拉鋸[4]。
土地流轉規模化有限,模式有待創新。股份合作,是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和有效形式,但未能得到重視和普及,一直在小范圍內開展;以企業、經營者為主體開展的規模化租賃形式受到經營權保護制度的約束,只要幾個或者哪個農戶不配合流轉,整個項目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失敗;互換、入股和宅基住房只是在個別地區、少數農戶間進行,目前尚未形成規模。
3 實現農村土地有序流轉的建議
從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及問題看,實現土地有序流轉,確實勢在必行,要實現土地有序流轉,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龍頭企業帶動土地流轉。以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基地為依托,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或“訂單農業”模式,帶動當地農戶進行有主導方向的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
主導產業帶動土地流轉。各涉農區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充分發揮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和農技服務機構的作用,圍繞當地優勢特色產業,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統一布局、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達到規模經營的目的。
股份合作組織帶動土地流轉。在二、三產業發展較好、集體經濟有一定實力的村,組織和引導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權,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規模經營,農民按股分紅,同時對土地入股的農戶安排就地打工和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
整村規劃帶動土地流轉。鼓勵整村、整組農戶將各自承包的土地,統一委托鄉鎮(街)及村流轉服務組織集中進行流轉,并對流轉土地連片整理形成農業園區,進行農業項目的招商引資或實行企業化管理。
吸納社會資本帶動土地流轉。積極引導農村致富能人回鄉創業,通過致富能人的資本和號召力帶動當地農戶進行土地流轉,集并土地,創辦農業公司。流轉土地的農戶可受雇于公司,并享受公司的福利待遇,也可在公司統一指導下分戶經營。
盤活“四荒”土地帶動流轉。主要對村集體所有的“四荒”資源通過招標、競價、拍賣等方式出讓經營權,引進有資質的業主進行經營,盤活土地資源。
參考文獻
[1]張宣國.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革再探與新思考[J].科技咨詢導報,2007(16).
[2]王振中.轉型經濟理論研究[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
[3]沈秀峰,周生路,李春華.試論農用地估價的幾個問題[J].土壤,2003(1):12-17.
[4]馮興吾,阮祥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違約責任研究[J].天津出版社,1999:1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