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時代基準的左右衡判
左和右,最近幾十年一直是中國政治社會的焦點話語。左派和右派看上去似乎涇渭分明:回撥改革、向往文革是左;面向西方、崇拜美國是右。然而,左右的區分在歷史和現實中比這要復雜得多。左右有不同的表述:在階層上,左傾向于中下層,右傾向于中上層;在態度上,左傾向于激進,右傾向于保守;在趨向上,左傾向于未來,右傾向于過去;在主義上,左傾向于社會主義,右傾向于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左傾向于公平,右傾向于效率。如此種種,從不同的視角,對左右的判斷并不完全相同。
討論左右,有必要對派別與政策加以區分。左派和右派,是對群體的稱謂。左傾和右傾,是對政策的稱謂。左派與右派,與左傾與右傾,并不是等同的,前者對人,后者對事。本文討論的主要是政策,而不是群體。對于左右政策,毛澤東曾有段話:什么叫“左”?超過時代,超過當前的情況,在方針政策上、在行動上冒進,在斗爭的問題上、在發生爭論的問題上亂斗,這是“左”。落在時代的后面,落在當前情況的后面,缺乏斗爭性,這是右。毛澤東這段話提供了觀察左右的一個視角,即以時代做基準衡判左右。正確政策的基準是實事求是,符合實際,契合時代。超越時代的政策即是左,落伍時代的政策即是右。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屢屢出現的左傾,都是超越時代的結果。
中國革命中曾出現長期而嚴重的左傾,歸根到底是對時代認識不準,高估了中國的革命形勢,高估了世界的革命形勢。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總體上還處于前資本主義時代。在這樣的社會中,革命的首要任務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然而當時左傾革命的極高的目標、過激的手段,都超越了中國的時代,脫離了中國的實際。
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出現的左傾,也是超越時代的結果。新中國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上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過渡到社會主義,無疑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然而,我們當時曾錯誤地將這個過渡時期一壓再壓,并且所要達到的目標一再提高。尤其是,在剛剛宣布進入社會主義之后,就試圖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這一方面是對中國的發展水平估計過高;另一方面則是受到蘇聯赫魯曉夫左傾盲動的影響。換句話說,大躍進就是對當時的國內時代和國際時代都作出了過高的、因而也是錯誤的判斷。
高估時代的左傾底色
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為什么左傾多于右傾,有其深刻的原因。過去使用左字,有加引號的“左”和不加引號的左兩種。只有加引號的“左”才是貶義的。社會主義自出現以來,就是代表下層民眾、主張社會公平。在意識形態光譜中,社會主義始終處在左的一邊。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更有特殊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之后,生產關系容納不了生產力的結果,是無產階級壯大而戰勝資產階級的結果。然而,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并不是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先是在相對落后的俄國、接著是在更為落后的中國生根開花。社會主義,這個本來該出生在富貴之家的大家閨秀,卻投胎在貧窮之家而成為小家碧玉,理論上的白天鵝變成了現實中的丑小鴨。社會主義起點的落后,目標的極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這種情況下,有意無意中抬高起點、急躁地追趕,就成為一種常態了。而這些從時代角度看,就是超越了時代的要求。為什么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出現左傾,不能不反省這個基因。
中國過去在時代認識上,長期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高估中國的時代。革命時期高估時代是為了革命的合法性。舊中國資本主義不發達以及工人階級人數少,與經典社會主義的設想距離很大。為了縮小這種距離,除了強調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之外,就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高估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情況依然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水平,遠遠比不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始終是社會主義合法性的短板。為了彌補這塊短板,一方面是有意將社會主義現狀說得高一點,另一方面就是試圖加快發展,以接近和超越發達的資本主義。起點低、目標高、心態急,這種先天性質的毛病,才會不斷重現。
二是高估國際時代,并且混淆了國際時代與國內時代。國內時代與國際時代并不總是同步的。對于落后國家,國內時代總是落后于國際時代。比如,西方進入了大工業時代時,中國還是小農經濟。西方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白熱化之時,中國主要還是地主與農民的沖突。總之,中國在社會發展上與最發達國家相差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世界發達國家的重大影響和示范作用,中國在自己的工作中常以它們為參照的標桿。過去社會主義陣營時期,蘇聯是老大哥,蘇聯怎么辦,我們也想怎么辦。中國大躍進的超英趕美,就是明顯受到蘇聯當時戰略影響。現今的全球化中,我們各方面工作又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人們總是以發達國家的現狀來比照中國、要求中國。這使得我們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乃至政治改革方面,都面臨著外在的壓力。如果我們混淆了國際時代與國內時代,以國際時代代替國內時代,對于落后的國家來說,就是超越了時代。
對國內時代估計過高,對國際時代估計過高,混淆了國際時代與國內時代,對國際因素權衡過重等,都是在時代問題上帶有超前傾向,都會引發政策上的左傾。
初級階段的防左戰略
克服左傾必須清醒而準確地認識時代。中國革命和建設都要從本國情況出發的。而社會是什么樣的性質、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是最重要的國情。中國革命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確定了中國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分析了中國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選擇了不同于俄國的革命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中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基本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認定,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定,準確地把握了時代,有效地扭轉和抑制了左傾的勢頭。
落后國家容易超越時代,把國際時代當做國內的時代。社會主義國家容易超越時代,把理想當做現實。中國兼有落后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雙重身份,因此防止超越時代的左傾激進,毋寧說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的任務。黨十八大報告提出“三個沒有變”,正是這樣的清醒劑。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初級階段理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今天評判和克服左右,當以此為據。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馬靜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