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姝莉
學術之路漫漫,學者上下求索,筆耕不輟的他對出版學的研究探索從未停止。
1999年張新華進入北京印刷學院,開始執教編輯出版學,歷經十四載,其新著《數字出版產業理論與實踐》最近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學術之路漫漫,學者上下求索,筆耕不輟的他對出版學的研究探索從未停止,《數字出版產業理論與實踐》(以下簡稱《理論與實踐》)可以說是其對數字出版領域研究的一次深刻總結,正如書名所言:探索理論與積極實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理論
學術的進步源于對理論的拓展,學科的發展則仰仗理論的完善?!独碚撆c實踐》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其豐富的出版學理論方面。作者借助其他學科的成熟理論對數字出版產業進行剖析,這不失為一種有效而積極的理論探索途徑,如依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和行業統計數據推斷“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已進入成長期”。根據價值鏈理論,將數字出版的經營定義為三個模式,分別是內容模式、營銷模式和收入模式,并建議“數字出版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任意組合這些模式,從而形成獨特的數字出版經營模式”。研究方法的突破讓張新華的學術觀點大大區別于數字出版領域的其他學者,富含時代感的同時兼備了理論研究的厚重。
張新華認為,如果說傳統出版對應讀者,那么數字出版則對應客戶,能否盈利決定了數字出版業務的存廢,出版業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是“以出版社為鏈核的產品驅動模式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需求驅動模式”,所以出版企業“要參與數字出版產業鏈的運營,就必須以客戶為中心,通過客戶價值最大化來實現自身盈利的最大化”。這種雙贏的企業管理學觀點,將出版社從過去沉迷于技術、渠道或內容產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拉出來,站在產業鏈的高度重新審視自身及環境。同時作者認為數字出版客戶價值的驅動系統由“產品和服務、技術、品牌、知識和關系”這五個方面構成,并建議出版社基于此構建“數字出版客戶價值創造體系”。
《理論與實踐》的理論建樹也體現在一系列新觀點的提出上,如構建了“以出版社為中心的數字出版價值網”;突破傳統線性價值鏈觀的制約,通過對數字出版價值網四類成員的分析,論證了以出版社為中樞的數字出版價值網建立的可能性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極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學術研究的試金石,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法寶?!独碚撆c實踐》的另一個顯著特色便是全球視野與本土意識的有機融合,體現在中、下兩篇。
在中篇部分,作者跳出產業研究視域,轉投企業分析框架,對推動了全球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國際著名出版集團——蘭登書屋和愛思唯爾進行了深入剖析,得出“資本+技術”手段和“全球+跨媒體”戰略對出版集團數字化轉型重要性的結論。下篇部分實踐性最強的當屬對我國報業網站建設和經營狀況的分析。作者基于多年研究基礎并從出版學教學實踐的需要出發,對北京地區報紙網站的建設歷程、目前困境和發展趨勢做了詳盡梳理和考察,之后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對代表性報紙網站做了深入剖析。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和實踐探索的有效性,使其分析和預測有理有據,對策與建議也讓人信服。
附錄則體現出實踐對教學、科研及學科發展的重要性。《電子書包:政策推動下的產業新浪潮》一文不僅讓那些未曾親歷產業一線的研究者、學生及讀者一解其惑,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電子書包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深刻影響。畢竟出版學是一門有著極強實踐操作性的學科,而作者身兼學者與教育者雙重身份,為使教學與科研更好地結合,只有產、學、研真正實現有機融合才能推動學科的進步與發展。
筆者以為,如作者能在其理論探索部分增加一手數據(出版產業及相關企業的數據或案例訪談等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并基于此進行出版產業相關理論的本土培植就更顯精彩、嚴謹與完整了。如分析數字出版產業結構與其他產業結構有何不同;探索數字出版產業組織如何劃分;研究數字出版產業邊界如何確立等。當然任何理論的構建與完善都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理論與實踐》可謂開了個好頭,筆者期待張新華老師能有更多相關研究成果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