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中國安科院礦山安全技術研究所安全管理研究室主任付士根,長期在礦山一線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實踐經驗,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解決了許多礦山安全生產的難題。2014年,付士根被中國安全生產協會評為全國“安全生產優秀青年專家”。
付士根,出生于1974年9月,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安科院”)礦山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礦山所”)礦山安全管理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礦山采動災害影響研究和礦山安全管理研究工作,參與礦山有關安全生產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到中國安科院工作以來,他負責、參與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課題研究,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解決了企業和地方安全生產多方面的實際需求。多年來,他發表十幾篇論文和著作,取得多項科研成果。2014年,付士根被中國安全生產協會評為全國“安全生產優秀青年專家”。
農村里走出的科研人員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村里有一位在山西煤礦企業工作的鄰居,我總聽他談些關于礦山的趣聞,于是我對礦山工作產生了興趣,高考報志愿時就選擇了采礦工程專業。”說起當時那“決定命運”的選擇,付士根開玩笑地說:“當時年紀小,被‘忽悠了,真正進入到這個行業,才知它的艱苦。”
1997年大學畢業以后,付士根來到山東黃金集團玲瓏金礦生產技術科,負責采礦技術工作。在他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國礦山的整體安全生產形勢還相當嚴峻。那時,全國非煤礦山事故每年的死亡人數僅次于道路交通事故和煤礦事故,在各行業中居第三位,而且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整個礦業經濟萎靡不振,許多企業虧損嚴重,面臨著萎縮倒閉的危險,安全投入不足,采礦設備落后,人才匱乏。2000年,付士根由于工作表現出色,又熟悉采礦工藝,被公司調到了安全環保處從事安全管理工作。讓付士根感受最深的是,當時他所在的礦區,民采、盜采的現象十分嚴重,經常有一些民采人員非法進入采區范圍內,越層、越界開采,有些還是無證偷采。“雖然公司建立了安全管理機構和安全管理制度,形成了較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但由于礦業秩序混亂,非法采礦屢禁不止,亂采濫挖,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安全生產。”當時,付士根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非法民采人員,“如果發生了正面沖突,我們都會面臨人身危險,因為那些人身上都帶著兇器。”
在企業做安全管理工作的時候,付士根曾經歷過兩起斜井提升時,工人乘礦車而發生傷亡的事故。一天,公司某分礦的一名工人在下班時為了早點回家休息,違反規定乘礦車出井,結果被擠壓致死。這起事故發生后,礦上下發文件,嚴禁工人乘礦車出井。但是不到一個星期,另一個分礦又發生了一起相同事故,傷者在醫院治療了很長時間才康復。提起這個經歷,付士根十分感慨:“這兩起事故造成的慘狀都是我親眼所見,感觸很深。很多時候制度雖然有了,但是工人們卻普遍存有僥幸心理,就為了多休息一會兒、少走幾步路,違反規定已經習以為常,直到真出了事故才引起重視。所以,安全管理除了加強安全保護措施,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培養人的安全意識。”付士根告訴記者,自己前幾天去福建一個選礦廠調研,下礦時雖然帶了口罩,但是卻沒有戴整齊。下礦井的時候,旁邊的礦工就提醒他,一定要把口罩戴好再下井。“這件事讓我感覺到,通過這些年國家和企業不斷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工人的安全健康意識的確有所提升。”
由于在礦山艱險的工作經歷,付士根認識到,要解決礦山安全生產問題,一定要提升安全技術水平,提高新裝備、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發能力,并建立更為科學的安全管理體系。“這不是企業自身能夠解決的,需要科研人員的努力。”在這樣的意識影響下,付士根有了繼續深造的想法。2002年,他考上了東北大學礦山安全技術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05年研究生畢業時,恰逢國家加大對礦山等高危行業安全生產的重視力度,付士根以他一直以來礦山基層工作的經歷,成為中國安科院的一名科研工作者。
沖在一線的安全專家
中國安科院礦山所所長王云海說:“付士根作為科研人員,總是沖在一線,直接面對基層問題。”據王云海介紹,剛來到礦山所的時候,付士根負責采空區探測、風險評估等研究工作,政府將這些研究成果作為決策的依據。2007年,河北省武安市部分村莊周邊有多個礦山開采,附近民房受到爆破震動等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民眾產生害怕情緒。武安市政府為解決群眾特別關心的地下礦山開采對附近民房的影響危害問題,特邀付士根作為專家,到現場考察情況,并對村民進行解釋工作。“村民們一開始不明情況,鬧得很厲害,甚至隨時會發生肢體沖突。付士根作為專家去了以后,義不容辭地沖在最前面,安撫村民的情緒,最終把問題解決——當地老百姓特別信任他。”王云海說。
付士根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給村民們科學地解釋了礦山開采的影響范圍,分析了房屋開裂原因,平息了民眾的情緒。“由于他來自農村,所以對于村民的想法,能夠最大限度的理解。他在做解釋工作時,沒有過多地闡述村民們聽不懂的理論知識,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設身處地為村民著想,終于贏得了村民們的理解。”王云海對付士根的工作,表示非常贊許。通過這件事,付士根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他意識到安全科研工作,不僅要為政府、企事業提供正確的安全技術支撐,做出合理決策,也要切實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
在中國安科院工作的幾年時間里,付士根不斷充實安全生產技術有關理論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專業技術水平,負責完成了多項礦山安全生產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工作。
埋頭苦干的科學家
王云海告訴記者:“付士根性格很樸實,屬于埋頭苦干類型的人。2012-2013年,他負責編寫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項目——‘選礦廠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分辦法,從宣貫到咨詢都是他親自去做,工作量非常大。他為了完成好工作,加班到晚上7點以后是家常便飯。每當我下班走的時候,總能發現他還在;每次我周末來辦公室,總是發現他早就開始忙碌起來。他的敬業精神讓我很感動。”
2006年,作為AQ2015-2008《石膏礦地下開采安全技術規范》主要起草人,付士根一方面大量收集石膏礦的開采資料,另一方面通過從設計到實際開采的實地調研,總結、提煉出生產過程中保證安全的技術規范。為了收集到基層的第一手資料,他經常深入礦區,有時一連幾個月不回家。在這期間,他先后多次赴安徽、沂南、泰山等地的數十處大礦,進行實地考察,了解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將意見反饋給企業,在規范編寫完成后,再到現場和安全管理人員交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對規范進行修正和完善。
王云海說:“付士根原先在礦上工作,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了解企業和基層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在中國安科院工作的這幾年,他先后承擔了多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現在已經成為礦山所的骨干。今年,中國安全生產協會評選全國安全生產優秀青年專家,評選過程十分透明,憑的都是硬指標。中國安科院推薦了26位專家,只選出6位,而付士根在其中排名第三,可見這些年他在工作上成績斐然。”
如今,付士根擔任礦山安全管理研究室主任已有2年,他既是專家又是管理者,把研究室的工作管理得有聲有色,他的研究方向也逐漸轉向了礦山安全管理。說起未來的規劃,付士根說:“除了完成‘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采空區圍巖變形支護結構在線監測風險預報技術、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四個一批項目‘超深井建井施工安全管理關鍵技術研究的年度研究任務、非煤礦山安全頂層設計‘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科技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等,我們目前還有一個重點工作,就是中國安科院基礎科研項目‘非煤礦山三維預防管控模型及其動力學仿真研究,這項研究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研究非煤礦山中人的行為、環境的變化、安全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因素,通過綜合分析這些因素對安全的影響,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生產安全。在礦山安全生產的研究中,引入動力學方法在以前并不多見,相信這一研究將會對未來礦山安全生產領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習編輯 趙 原endprint